家庭最好的模樣,不是有房、有存款,而是做到“梅拉賓法則”
每個家庭都在追求幸福,但是幸福的標準,卻是無止境的。
大部分的人認為,有了大房子,也存款很多,那就幸福美滿了。
其實,真正的幸福,不是抵達目標,而是一路上的風景。
經營家庭的過程,越來越順,那麼幸福就源源不絕地到來,這就對了。
梅拉賓博士提出一個觀點:人與人的關係,約有7%取決於談話的內容;輔助表達的方法如手勢、語調等則佔了38%;肢體動作所佔的比例則高達55%。
這就是“梅拉賓法則”,也叫 “7/38/55定律”。
把觀點融入家庭,對號入座,就會明白,父親、母親、孩子各自把握自己的角色,各司其職,就真正家和萬事興了。
具體來說,父親多做,母親少說,孩子常聽,其樂融融。
01
父親多做,身教有樣。
父親如山,大家為馬首是瞻。
家庭裡,視覺訊息,佔55%。
如果父親總是罵罵咧咧,什麼都不做,什麼都坐等家人來伺候,那麼這個家,就沒有了頂樑柱,會一塌糊塗。
正確的行動,會給大家好的示範;溫暖的行動,會感動家人,增加凝聚力;鼓勵的行動,會鞭策大家,促進大家更上一層樓。
在高考之前,有一位父親 ,在鄉下的菜園裡,種了葵花籽。
高考結束的那一天,父親把盛開的葵花帶上,搭乘了公車,走了兩百多里地,到了學校門口。
孩子考試結束,走出校門,很意外地看到父親,也看到了父親手中的葵花。
千言萬語,都如鯢在喉。孩子頓時熱淚盈眶,跪在父親的面前。
父親說:「我身體不好,但是我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大學。」'
簡樸的一句話,給了孩子無盡的力量。
我們還看過,在工地的父親 ,話不多,每次看到孩子,就笑笑。
父親的手,有很多的繭。每一次觸碰孩子的手,生痛,又傳遞了正向的訊號,讓孩子感觸生活,努力學習。
我們也看到,蹬三輪的父親 ,用力上坡,一刻都不敢鬆脫。不知什麼時開始,孩子在背後推車。父子很默契,都使出了全身的勁。
作家愛默生說過:“一個人的品格不應由他的特殊行動來衡量,而應由他的日常行為來衡量。”
家庭裡,父親日復一日的行為,變成了大家的準則,也成為了托舉家庭的力量。
02
母親少說,言傳有度。
母愛如水,大家順水推舟。
家庭裡,語言訊息,佔7%。
母親天生就愛嘮叨,但是作用不大。
好母親,會說話,但是不嘮叨。有尺度的言語,恰好是家庭氛圍的調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