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最高境界:話不說透,事不做絕,勢不用盡
再厲害的箭,到了百米開外,也是強弩之末。
再聰明的人,遇到了一群人,一人難謀眾人之智。
好的人生,七分明白,三分糊塗,從未抵達頂峰。
很明顯,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凡事留餘地」。
01
話不說透,耐人尋味。
五代時期,後漢有一個權臣楊邠 ,為人正直,受到了皇帝劉知遠的欣賞。
劉知遠過世時,安排楊邠當輔政大臣。
新皇劉承祐 登基,年僅十八歲,也沒經歷大風大浪,因此大事都要經過楊邠。
人有了權勢,說什麼都是真理,口氣也就膨脹起來了。
有一天,楊邠和大臣史弘肇等人,在朝廷上商議了一件事,還沒等劉承祐開口,楊邠就搶話:“就這樣決定了。”
劉承祐說:“這件事要謹慎,不要給人抓把柄......”
楊邠一甩袖子,說:“陛下但禁聲,有臣等在。”
說完,楊邠直接安排下人去辦事,也不等詔書下來。
朝廷之上,新皇沒有開口的機會,還被楊邠要求「禁止發言」。這讓新皇的顏面掃地,也導致了內心的怨氣。
為了親自把持朝政,劉承祐在某個早晨,設下埋伏,把前來上朝的幾位大臣,立刻處決。
史書記載:“甲士數十人自內出,擒(史)弘肇、(楊)邠、(王)章斬之,並族其三家。”
要知道,在議論事情的時候,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權力。若是你一個人滔滔不絕,別人只能洗耳恭聽,那就是一言堂。
換句話說,你搞一言堂,就是把周圍的人都得罪了。
你要是說話,咄咄逼人,導致別人的話都被掩蓋,那也是得罪人。
自古以來,沉默是金,開口是銀。你安靜一會,人家就能發言,你也能傾聽,從而形成了溝通的局面。
有什麼事情,你要充分錶達,但不要強求所有的人都認同。
讓別人說別人的道理,讓自己說自己的道理,求同存異,這才不會激發矛盾。
開口有分寸,不要什麼都說明白,過分肯定。有什麼不對勁,你還能“話鋒一轉”,及時往後退。
憤怒的話,就一句也別說,開口就是火上加油啊。
02
事不做絕,放人一馬。
再說一說後漢的劉承祐,把身邊的輔政大臣滅了之後,自己洋洋得意,終於沒有人搶話題了。
他身邊的大臣李業認為,還有一個位高權重的老臣郭威,在邊疆駐守,並且手握兵權。應該要斬草除根才對。
李業派人,把郭威的府邸圍住,然後開始廝殺,連幾歲的孩子都沒有放過。
郭威憤怒不已,帶著大軍反撲京城,取代劉承祐,後漢沒有了,建立了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