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強調:夏天痛風患者不能做的6件事,做的越多,尿酸越難穩定

天一熱,痛風也開始「鬧脾氣」了。
很多人一到夏天,腳腫得像饅頭,痛得連拖鞋都穿不上。夏天是痛風最容易反覆發作的季節,不少人就是因為一些生活習慣沒注意,讓尿酸飆升,病情反反覆復。
下面這6件事,痛風病人夏天千萬別做 ,做得越多,尿酸越高,越難控制。
啤酒燒烤一上桌,尿酸就“炸鍋”
夏天最常見的飯局就是啤酒配燒烤,幾串肉、一瓶冰啤,痛快是痛快了,但對痛風患者來說,這一餐可能就把病情「吃」出來了。
啤酒裡含有大量嘌呤 ,這是一種進入身體後會轉化成尿酸的物質。而燒烤的肉類,尤其是雞皮、羊肉串、牛板筋、雞胗這些,多半是高嘌呤的食物。啤酒加燒烤,相當於給尿酸裝了兩個「加速器」。
有研究發現,每天喝一瓶啤酒的人,痛風的風險比不喝的人高出1.5倍。而一頓燒烤下來,尿酸水平在短時間內就能明顯升高。如果是已經確診痛風的患者,可能當天夜裡就得含著眼淚進醫院。
啤酒不是解暑神器,是痛風的「觸媒」 。如果嘴饞,不如喝點白開水或淡茶解渴,吃點黃瓜、苦瓜、冬瓜這些又清熱又利尿的蔬菜,幫身體把尿酸排出去。
鍋裡煮著海鮮,腳趾開始“報警”
夏天不少人愛吃海鮮大餐,小龍蝦、生蠔、螃蟹、蟶子、扇貝一上桌,飯都能多吃兩碗。但對痛風患者來說,這些海鮮就像“定時炸彈”,吃多了,腳趾頭立刻會發出“警報”。
因為大多數海鮮,尤其是沙丁魚、鯷魚、海鰻、帶魚、蝦仁 ,嘌呤含量高得驚人。吃進去以後,身體一分解,尿酸就上來了。
有的人今天中午剛吃了三隻螃蟹,晚上就開始腳疼,這種情況不是巧合,而是海鮮帶來的直接後果。
要是實在想吃點鮮的,可以選擇嘌呤含量相對低的,例如海帶、海帶、黃花魚、鱸魚這些,吃的時候也別煮老火湯,湯裡嘌呤最多,一碗下去,等於喝了濃縮版的「痛風飲料」。
喝水太少,尿酸排不出去
很多人夏天出汗多,但卻不主動喝水,等口乾舌燥了才想起來喝幾口。這種習慣對痛風患者來說特別危險。
尿酸的主要「出口」是尿液。如果喝水少了,尿液變濃,尿酸就像卡在排水管裡的垃圾一樣,排不出去 ,慢慢在體內越積越多,就容易沉積在關節裡,引發痛風發作。
就像洗衣服,如果用水太少,衣服洗不乾淨;尿酸也一樣,水不夠,它就待在身體裡不走。有研究指出,增加飲水量可以有效降低痛風發作頻率,尤其對輕中度患者幫助明顯。
建議每天最少喝1500毫升水,分成多次喝,不要等口渴了才補。早上起床後、飯後、午睡起床、流汗後,都可以喝點水,幫助尿酸排出體外。喝水這件事,看似小事,其實是調節尿酸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