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全是離別

作家白先勇講過自己的經驗。
中年之際,他相繼經歷了父親過世、摯友離去等種種苦厄無常,為此一度悲痛欲絕。
直到多年後,他才漸漸懂得,離別便是人生常態。
走過半場,才發現人與人的關係,沒有永遠。
縱使你再不捨、再不願,也無法阻止命運的安排。
人活著,就要學會接受離別。
01
父母的離開,是我們一生的潮濕。
前幾天,春節結束,我回合肥臨之際,父母忙翻了天。
一遍遍清點我的行李,後車箱更是塞得滿滿噹噹。
他們捨不得吃的東西,卻在我離開時,一股腦都塞給了我。
父親一直沒說話,一旁的母親抹著眼淚問我能不能再待幾天。
我想了想身上背著的房貸,只能無奈搖搖頭。
但看著他們花白的頭髮,佝僂的背影,我還是忍不住紅了眼。
人到中年,跟父母見一面少一面。
我們常說來日方長,可時光如指縫流沙般,不知不覺就見了底。
父母也在日復一日的等待中,白了頭髮,彎了腰。
等到一切都無法彌補時,才發現父母的離開,成了我們一生的潮濕。
去年,我去參加一位朋友父親的葬禮。
一向穩重的朋友,蹲在角落哭得像個小孩。
我嘴上說著節哀順變,自己的眼淚也抑制不住掉下來。
還記得國學大師季羨慕林,自小離家求學,與父母聚少離多。
後來,母親忽然過世,他從北京趕回老家,卻只看到一口黑魆魆的棺材。
他在自己的散文《永久的悔》中寫道:
「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
我後悔,我真後悔,千不該萬不該離開母親了。
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 」
年少時,我們牽著父母的手,慢慢回家;
長大後,我們鬆開父母的手,去奔赴遠方。
都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中年以後,才知道這人生路,最後只剩孤單一人。
02
朋友的離開,是心照不宣的退場。
豐子愷先生說:
小時候總以為,成為朋友就永遠是朋友。
長大後才明白,人與人之間,哪來什麼永遠,能陪伴彼此走上一段路,就已經是溫暖。
成年人的世界,從來沒有永遠一說。
作家張小嫻上大學時,有個關係好的同學。
兩人很聊得來,做什麼事都要約在一起,幾乎形影不離。
但隨著大學畢業,同學去了英國學設計,成了著名的首飾設計師;
她則留在了國內繼續攻讀文學,幾年後,也成了知名的暢銷書作家。
儘管兩人的事業各有成就,但也漸漸失去了聯繫。
後來有次偶然的機會,她在香港遇見了那位朋友。
她在原地猶豫了很久,還是沒有叫住對方,隻眼睜睜地看著那個身影再次消失在了人海。
張小嫻笑著說,和對方已經生疏了,再次寒暄,只會給彼此徒增尷尬,不如就這樣沉默著告別。
年歲越長,就越認同一句話:
人間枝頭,各自乘流;各有渡口,各有歸舟。
距離的改變、境遇的不同,都會導致原本相熟的兩人逐漸失去交集。
相伴是幸運,散夥也是常態。
即使關係再好,也逃不掉分道揚鑣的結局。
吳孟達和周星馳搭檔過十二年,是當之無愧的最佳拍檔。
但自從《少林足球》以後,兩人就再也沒有合作過。
一次,在《十三邀》中,吳孟達被問到與周星馳的昔日友情時,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