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糖尿病患直逼300萬,太年輕發病小心少活5年

目前國健署針對成人預防保健,提供 40 歲以上每 3 年一次、65 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健康檢查補助,透過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糖尿病,讓患者更有機會達到血糖控制目標,也可降低併發症風險。
吃 4 種口服藥血糖仍破表!胰島素介入治療助改善
至於糖尿病的治療,不少糖友擔心一但用藥需要吃一輩子、使用胰島素會終身洗腎 ,但黃建寧醫師表示,「這些錯誤觀念會造成延誤治療黃金時間,目前第二代胰島素可以穩定安全降血糖,適合年長或腎功能不全等脆弱族群使用;另外對於飯後血糖較難控制的病友,也有腸泌素複方針劑作為治療選擇。」
此外,陳宏麟醫師補充,以健保數據來看糖友接受治療者僅約 180 萬人,更有民眾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且糖尿病結合其他共病比率相當高,長時間累積下若控制不好,對相關大小血管的傷害極大。
他表示,患者的治療觀念容易受周遭未經查證的網路資訊,或親友間的口耳相傳影響,常見自行購買地下電台不知名的草藥或偏方,忽視了正規治療的重要性。
臨床上曾看見已治療 10 多年的糖友,已累加到四種口服藥並搭配營養品,但糖化血色素數值卻從 7.5 一路上升到 8 點多、血糖更常常飆破 200,經詢問後研判可能是資訊溝通上沒調整好以致錯失治療黃金期,所幸經胰島素介入治療後已改善。
確診半年血糖飆!「10%的人恐變新型糖尿病」醫:台灣近2年是關鍵
糖尿病佔據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每年約有 16 萬人罹患糖尿病 ,近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國外發現確診者半年內有血糖飆高情形,台灣近幾年也將格外關注新型糖尿病病友增加的趨勢。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國內糖尿病患者盛行率約 11.2 %,國內約有 230 萬名糖尿病患者,預估至 2045 年成長率將達 17 %,其中有 110 萬至 120 萬的糖尿病病友尚未被診斷出來,甚至遇上疫情更不敢就醫回診。
確診者半年內血糖失控飆高
根據去年美國糖尿病研究調查,在經歷COVID-19確診的患者中,在 3 至 6 個月內有血糖飆高、控制不佳等情況出現,約有四成在半年後恢復正常,但住院者中有十分之一的患者轉變成新型糖尿病患者。
王治元說,目前研究中並未明確有機轉機制,但據細胞研究觀察,新冠病毒最容易攻擊的部位除心、肺、腸外,還包含胰臟,使確診者的胰島素敏感度差,再加上原有患者在疫情期間不易回診,造成血糖失控,提早誘發糖尿病發生。
另外確診住院者使用抗病毒藥物、類固醇等治療,也會使血糖提高,有部分心血管患者使用史塔汀降血脂,也會略增加加糖尿病者的空腹血糖,約有 2 至 5 %者會變成新型糖尿病。另有部分確診者可能是長新冠症所致,原因尚待研究。
台灣確診時間晚2至3年是關鍵
王治元表示,根據資料推估,台灣過去 5 年來的糖尿病患者成長快速,但因新冠確診時間較其他國家晚,因此國內還沒有統計推估新型糖尿病的影響,但未來 2 至 3 年的糖友是否增加將是關鍵。
除了新型糖尿病外,國內年輕人最常見的「第二型糖尿病」,在未來也預估會以 10 倍速度攀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彥寧說,各國數據都有發現 40 歲以下年輕人罹患糖尿病的盛行率變高,除了跟年輕人肥胖有高度相關之外,包含北美、非洲、亞洲人種都會影響疾病表現。
其中年輕型糖尿病發病年輕化、罹病時間長,後續併發症的風險增加,對於喜愛含糖飲、高熱量飲食習慣、久坐少運動者,都是增加糖尿病與肥胖風險的關鍵,提醒平時若有異狀可以進行尿蛋白檢測,保持健走習慣等運動,減少糖尿病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