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相處潛規則:只尊重不教育,只篩選不改變
大四那年,李逵聽從長輩的建議,順利考上公務員。
後來趕上疫情,週邊不少人都失了業,唯獨他毫無憂慮。
而他的朋友,大學一畢業就決定要北漂,這幾年過得顛沛流離失所。
前年春節,兩人回家過年,約好了小聚。
想起朋友的境況,李逵就打算好好勸勸對方離開北京,回來考公。不料父親聽聞他的想法後,告誡道:“你不用勸,你得尊重別人的選擇。”
李逵很是不解,但還是聽從了父親的建議。
飯局上兩人談笑風生,回憶過往的友情,當談及北漂,李逵則支持道「我相信你」。
朋友聽後,十分感動:
“真的謝謝你。身邊不少人都勸我考編制,但我並不喜歡那種一成不變的生活。”
直到去年,李逵聽聞朋友在北京開了家公司,年入上百萬。
這時他才恍然大悟:
人生各有各的選擇,即便不認可,別人依然可以過得很好。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見思考不同、觀念相左的人:
也許是不喜歡的習慣,也許是迥然的辦事風格,也許是截然相反的性情…
面對這些人,作家黃桐建議:
費力改變別人,不如先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去尊重對方。
我不一定認同你說的話,但也會給你表達的權利;
我不支持你的做法,卻不干涉你的選擇。
成年人相處,不必強迫糾正,各自舒心就好。
3
學者劉擎曾表示,人際最舒服的關係,一定是學會篩選。
人生海海,我們會遇見很多人,不是所有人都能與自己合拍。
與其費心將別人塑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如主動從人群中篩選和自己同頻的人。
英國有一名小公務員彼得貝斯特,曾是披頭四的鼓手。
但是當樂團紅遍全球之際,他卻離開了樂團。
因為貝斯特發現,當他和樂團其他成員相處時,彼此間的個性不同,對音樂的追求也不同。
貝斯特的個性沉穩,喜歡傳統的擊鼓節奏。
而其他人剛好相反,他們偏愛癲狂、花俏的音樂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貝斯特總是一副樸素穿著,隊友們則熱衷於奇裝異服。
以致於樂團一起活動相處時,他顯得格格不入。
後來隨著名氣越來越大,貝斯特發現自己與隊友在音樂表現上的分歧越來越大。
但他始終沒有強行改變隊友的演奏想法,而是努力配合樂團的演出。
終於,在堅持兩年後,他決心離開這兒,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樂團。
人生中,很多人都會有貝斯特的經歷,遇到三觀背離的同事,話不投機的同學…
面對那些三觀和立場沒法調和的人,與其互相說服,不如互相刪除。
例如兩個口味不同的人。
我有喜歡蘋果的理由,你有喜愛香蕉的原因。
但沒關係,我們彼此都不用改,不舒服的關係到此為止就行了。
我去跟喜歡吃蘋果的人在一起吃蘋果,你去跟喜歡吃香蕉的人一起吃香蕉。
最終,彼此都會收穫快樂與舒心。
所以成年人的社交就該如此,不去說服別人,也不讓別人說服。
只篩選不教育,只選擇不改變。
在人群中,各取所需,才是最簡單有效率的相處之道。
▽
心理學教授路易斯曾發現:
人養成一個習慣需要30天,培養一種思考模式需要6個月,而形成某種內在性格則需要14年。
每個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看似毫不起眼,背後都是長期的思想、性格與習慣的固化。
與人相處,你以為只是糾正別人某個行為,其實是在否定對方過去的人生。
面對與你三觀相違背的人,你只有兩個選擇:
要嘛化身寶瓶,容納他、尊重他;要嘛化身篩子,篩掉他,遠離他。
點讚吧 ,克制自己改變別人的慾望,是對這段關係最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