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試過了,回老家真的會後悔
近幾年,「逃離北上廣」成為不少人的選擇。
年輕時躊躇滿志來到大城市拼搏,經歷了職場的殘酷和生活上的孤獨。
錢未必賺多少,人卻內耗嚴重。
承載了都市生活的疲憊與焦慮,他們迫切需要一個精神上的棲息地。
去雲南旅遊,去阿勒泰感受純粹,去鶴崗定居,或是在老家縣的鬆弛裡,開始自己的悠閒生活。
於是乎,有些人發現,原來留在大城市可以不是人生的唯一選擇。
他們覺得,與其辛苦闖蕩,不如直接離開,換個地方重新開始。
「逃離」是他們結束舊生活的最佳方式。
但一段時間後,一部分人的身影又出現在大城市中。
“回籠漂”取代了“逃離”,成為他們新的選擇。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內,曾逃離北上廣深的職場人中,39.2%選擇重新回到一線城市,成為「回籠漂」。
從他們離開到回歸一線城市,平均間隔時間約20個月。
那些離開大城市的人,正在悄悄回來,重新陷入離開還是留下的抉擇之中,在不同的地方漂來漂去。
這或許也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
大城市和小城市,哪裡才是我們真正的避風港?
來源:視覺中國
捲不動的打工人
離開大城市
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老實說,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
覺得自己過得好的人,會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極盡讚美,覺得小城市安逸,大城市機會多。
覺得生活不如意的人,也能指出現實中的種種缺憾,羨慕那條自己沒走過的路。
但毋庸置疑的是,大城市帶給大多數人的感受都是一樣的。
那就是一個字:卷。
作家李穎迪在《逃走的人》一書中記錄了一部分人逃離城市的生活。
他們從大城市離開,到河南鶴壁、黑龍江鶴崗等城市,花幾萬塊錢買下當地的房子,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
書中有一個叫林雯的年輕女孩,曾經是手機回收公司的客服。
她的工作時間是早上9點到晚上9點,佔據了一天大半的時間。
一到上班時間,她就要開始處理前一天留下來的幾十則留言,然後開始處理客戶源源不絕的問題。
一個個客戶的對話框會立刻彈出來,在螢幕的計時中,林雯必須在10秒內立刻回答問題。
她彷彿在流水線上工作,不能有片刻的喘息,日常成為一項可量化的指標。
每天500個問題,每小時和41人對話,平均回覆秒數為8秒。
在離職之前,她上了8天班,但回想起這份工作,就算拿過兩次S績效,她也覺得索然無味。
工作沒有“價值感”,每天的日子對她而言,也不過是“渾渾噩噩”地活著。
何況撇開都市的琳瑯繁華,留下的只有「城裡賺錢城里花,一分別想帶回家」的窘迫。
剛到手的工資,成為手上的外帶、桌上的紙巾、孩子的學費。
來源:視覺中國
朋友笑笑的丈夫失業之後,頂著職場中年人的身分艱難求職,投出去的履歷皆是已讀不回。
夫妻討論日後的家庭開支問題,琢磨著放低要求,試試小公司的工作。
但小公司的工作風險也實實在擺在他們面前,薪水低、加班多。
在生存壓力面前,夫妻不約而同想到一條出路:
回老家吧。
職場需要更年輕的血液,機會也會留給履歷更優秀的人。
厭倦了日復一日的奔波,不想再經歷起早貪黑努力工作也無法緩解的焦慮。
就像孩子哭了會找媽媽,在大城市受挫的人們,也會重新尋找避風港。
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慢節奏的小城市、縣城會接納任何人生根生活。
老家,會無時無刻等待著它的孩子回來。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來源:視覺中國
縣城生活
不是理想的烏托邦
部落客採魚自嘲是沒能力留在老家生活的人。
她在家人的勸說下,回到老家縣府找工作。
縣城的職位不多,考公考編的氛圍濃厚。
在有限的工作機會面前,考公考編就成了唯一的,也是更好的出路。
採魚在這樣的氛圍感染下,自然也不能免俗。
但還沒開始期待上岸,她便發現自己沒機會「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