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顧家人反對!30名學霸「集體皈依佛法」...深陷「詐騙風波」仍不願還俗:路並不好走
佛教自傳入東土以來,早已成為了不少世人厭倦世俗之後的避難所。
然而世間「看破紅塵」者,卻總是惹來世人唏噓一片。
有人說這些皈依佛門者,是純粹地追求高深佛法,追尋靈魂與精神的更高層次,是崇高且可敬的。
也有人說所謂「皈依」,不過是懦弱之人厭世逃避現實的借口,是可恥、不作為的表現,應該譴責。
孰是孰非,各有說法,而他們到底是逃避現實,還是修行佛法?如今他們的生活怎麼樣?
學霸皈依雲海寺
00年代末,仁卿法師還未出家前,以極其優異的成績取得了湘潭大學法學碩士學位。
然而他對精神與思想的探索並不滿足,只能帶著苦惱離開了學校。
後來,仁卿法師又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地競聘成為了呼和浩特一所高校的老師,前程可謂似錦。
然而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反而把他當初的精神苦惱放大。
為了尋求靈魂的最終歸宿,仁卿法師終於踏出了邁出世俗的一步,決定皈依佛門。
當時峨眉山大佛禪院為國內最負盛名的修佛聖地,是培育僧才、佛學研究的無上去處。
大量的僧人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裡研習佛法,仁卿法師便在一位法師的指引下,來到峨眉山大佛禪院研習佛法。
來到大佛禪院研習佛法之後,這名年輕教授感受到了靈魂與精神前所未有的解脫,作出了徹底斬斷俗世羈絆、皈依佛門的決定。
2014年,他在峨眉山大佛禪院受完「三壇大戒」,開始離開禪院,雲遊天下,並尋找終身的皈依山門。
同年秋天,他在兩位居士的吸引下,來到了四川達州仙女山上的某處破落寺廟,遂決定在這裡定身研佛,法號「仁卿」。
他定身的寺廟,便是後來聞名天下的「雲海寺」。
「雲海寺」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
「雲海寺」坐落於四川達州仙女山頂峰,此處距離市區大約40公里,有著喧囂的大都市所不具有的靜謐。
雲海寺的海拔在1000多米以上,山上終日冷清、寂靜,連空氣中也泛著微微透骨的寒意,唯有飛禽走獸與雲海為伴。
仁卿法師初到時,這裡連可供遊人行走的像樣山路都沒有,到處都是雜草叢生,一條若有若無的羊腸小道一路蔓延到山門下。
山門凋敝破落,寺內早已多年不見香火。
寺中佛像沾染著滿滿一層塵埃,綠苔與雜草長滿了視野所至之處,到處都是斷壁殘垣,連廟頂可供遮風擋雨的瓦片也早已斑駁稀落。
翻閱史籍,才會發現這個外表看起來破落不堪的寺廟,竟是一座傳承了千年的古剎。
相傳,雲海寺隋唐時期便有了,寺廟裡留下的不少古迹便是見證,比如北面留下的諸多祖師塔,其中還包括宋時曹洞宗十二世祖師塔墓。
《三國志》中,劉備就十分喜歡此間山色,在這裡長住了五六年。
就連後來的日本上隆下光自禪老和尚,和孝弟上法下寬老禪師,都曾在這裡修行過,可見此處佛法不淺。
古剎美,最美是雲海,每至朝陽落日之際,便有雲海翻騰瀰漫整座寺廟,彷彿置身仙境,使人不知人間,故稱「雲海寺」。
仁卿法師初到雲海寺時,寺廟還只有一處「大雄寶殿」,是1998年所修,其它都是普通居住房,凋敝景象隨處可見。
然而正是仁卿法師的到來,使它再次煥發出了往日的輝煌與榮光,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仁卿法師初至時,廟裡就只有原本守山的一對居士夫婦。
要改變,首先是寺廟的環境與衛生要過得去。
於是仁卿法師開始先收拾自己的居住地,從內到外都打掃一遍,又用水擦拭一遍,而後是清掃殿內垃圾,拂拭佛像塵埃。
入山門之前,有一條延綿幾公里的山路。
山路崎嶇、陡峭,到處都是枯枝敗葉和雜草,它是寺廟通往外處的唯一山路,如果山路不通,寺廟裡的日常香火和柴米油鹽都將無處可談。
仁卿法師找來鐮刀、鋤頭,一點一點順著山路往下清理,花了一個多月,終於清理出了一條可供下山的道路。
道路雖無水泥、石塊鋪墊,但已經可供日常行走,不像以前那般荊棘叢生。
然後是寺廟庭院衛生、牆壁去苔、廟宇屋頂翻修……
仁卿法師就這樣終日與廟宇、雲海為伴,晨鼓暮鍾,越發愛上了這裡。
一天,仁卿法師聽說自己曾經在大佛禪院的幾位師兄正苦於尋找修行定身的山門而不得,於是他便主動找上三位師兄來寺廟一起修行。
這三位師兄皈依之前,和他一樣也是學歷不俗的學霸。
三位師兄到了雲海寺之後,也徹底愛上了這裡,遂決定住下來。
漸漸地,三位高學歷「學霸」皈依佛門、入住小雲海寺的消息慢慢傳了出來,人們爭相來到雲海寺遊玩,想要弄清楚這小小的雲海寺到底有什麼魅力。
遊客來了,香火自然而然便來了。
來的人多了,想要投靠山門,一起研習佛法的人也陸續多了起來。
最終前後皈依雲海寺的僧人達到了30位,更加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他們都很年輕,無一不是高學歷出身的「學霸」。
「雲海寺」徹底出名了,「30名學霸皈依雲海寺」的消息,開始充斥著網上大大小小的新聞頁面,連各大報紙、電視台也對他們爭相報道。
不顧家人反對,集體皈依佛法
皈依雲海寺的30位僧人,這平均年齡只有29歲,出家前的工作都是很多人艷羨的職業,如高校教師、醫生、企業老闆、公司高管和銀行職員等。
這個陣容,放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份量十足。
比如仁松法師,他曾於西南民族大學畢業,大學期間就十分喜歡傳統文化,尤其對佛教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採訪時,仁松法師介紹,自己工作時收入每個月都有一萬多以上,算是白領,日子過得還算小資富足。
他身邊很多的年輕人都在攢錢買房買車,但是他從來不存錢,發的工資全部都被他捐給慈善機構了。
仁松法師認為,只要自己能健康活著,有能力就應該「普渡眾生」。
在這種善願的驅使下,仁松法師越來越痴迷於佛學,漸漸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平時一到節假日他就會到寺廟參加法會、研習佛法,來了之後又捨不得離開寺廟回去。
最終,仁松法師充分認識到,只有佛門才是自己靈魂的歸宿。
在徵得父母的同意后,他便跟著師弟仁卿法師一起在雲海寺定身出家。
除此之外,還有最小的覺照師傅。
覺照師傅是仁卿法師親自主持剃度皈依儀式的弟子,法號還是仁卿法師賜的,他皈依時,只有21歲。
覺照與師伯仁松一樣,也是痴迷佛學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覺照出家時,只是給父母留了一個紙條,便來到了雲海寺。
在眾多來到雲海寺出家的人當中,他們無一例外都有一個不帶褒義的特點:那就是都是先斬後奏,先出家了,再告訴家人,請求他們的支持。
因此,許多人都曾遭到過家人的猛烈反對,有的甚至還來到山門拿人,但是卻沒有一個跟著家人回去的。
仁松法師曾對記者說:「其實也理解父母的心情,(自己)好不容易讀完大學,找到不錯的工作,全家人對自己有很大的寄託,但我卻告訴他們我要出家。」
最小的覺照師傅回憶起自己出家給家人帶來的傷害,臉上的內疚之色全寫在了臉上。
他斷斷續續地對記者這樣講道:「當時他們在電話里哭,最後父親還和親戚包車趕過來把我接回去參加上班培訓,但是我待不下來,最後又回到這裡。」
最終,覺照法師的父母沒有辦法,只能成全兒子的皈依道路。
在接受記者的電話採訪時,覺照師傅的父親呂先生灑淚道:「唉,我們也沒有辦法,他已經長大了,只有讓他去追求他想追求的東西吧!」
法師們平時做什麼?
在法師們陸續皈依雲海寺之後,雲海寺火得一塌糊塗,他們的行為也引起了人們的一片熱論。
其中人們普遍最關注的兩個問題就是「他們平時在寺廟裡做什麼?」、「他們是真皈依修習佛法,還是為了給自己的懦弱無能尋找避難所?」
首先,是他們在山上主要做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僧人的日常事務就是晨鐘暮鼓、誦經念佛,這是最基本的,然而這些並不是他們在寺廟裡的所有事務。
大家剛到雲海寺時,寺廟還是一片凋敝、百廢待興的樣子,因此他們除了誦經念佛之外,平日里最主要的事務就是改造、修繕寺廟。
從修路、砌牆、庭院改造、廟宇翻修,都要一樣一樣去干。
其中很多東西都有上千年的歷史,修葺起來不能毛燥。
寺廟裡的人都是學霸,最不缺的就是專業知識,所有的事務他們都力爭親力親為,只要不是硬需的,都自己去弄,絕不假手於人,比如種菜、燒飯和庭院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