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想怪罪的人越來越少
龍泉寺的主持學誠法師,最初跟著圓拙大師學佛時,每天乾些端茶倒水,清理茅廁的活計。
一開始,他常常暗地裡慪氣。
一段時間後,他開始覺得“幹這些事情,就是不停蹲下和彎腰,這是調伏傲慢、放下自我的一個便捷方法。”
他內心的偏見和不平慢慢消失,變得越來越平和。
人這一生也是如此,每個人都在世事變遷,人情冷暖中變得越來越包容。
正如亦舒所言: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就是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
閱盡世事,所以凡事都能理解;歷經沉浮,所以一切都可原諒。
01
看穿人性的涼薄,不再苛責。
《戰國策》中,孟嘗君的故事讓人感觸頗深。
孟嘗君任高官時,投奔他的人絡繹不絕。
但一朝被驅逐,驟然失勢時,昔日親密的朋友卻變了嘴臉,對他百般嫌棄。
孟嘗君對這群趨炎附勢之徒十分不滿,將他們的名字刻上木板,打算日後算帳。
門客譚拾子卻勸他:
這個社會本來是誰富貴就靠近誰,誰貧賤就遠離誰,猶如集市,早晨人熙熙攘攘,到了晚上就空蕩蕩的。
這不是人們愛早恨晚,只是根據需要選擇罷了,不必因此仇恨。
孟嘗君聽後豁然開朗,把木板上的字都劃去了。
少不更事時,我們總把人性想得太好。
對別人的許諾深信不疑,對彼此的交情無比篤定。
因而當自己窘迫時無人想幫,甚至還有人拜高踩低時,便格外受傷。
但事實上,趨利避害才是人性的真相。
無事可做時彼此總能笑臉相迎,地位翻覆時,昔日的交情就如一盤散沙,風一吹就四散而去。
亦如季羨慕林在《冷暖自知》的經歷。
當他背上無妄罪名時,便成了燕園裡「不可觸碰」的禁忌。
對他畢恭畢敬的下屬,滿眼都是鄙夷;昔日熱切的同事,對他避之不及。
幾年後,他的冤屈得以平反,又被委以重任。
那群人立刻一窩蜂擁上來,季家又是賓客盈門。
回想過往他說:
「你若問我有什麼想法沒有,想法當然是有。但世態炎涼,古今如此。
因此我沒有責怪任何人,不是我度量大,而是假如我處在別人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
未曾艱苦不成人,不經世事永天真。
生活中沒有誰能逃過人情冷暖的打擊。
雪中送炭是意外,人走茶涼才是常態。
不再指望別人的幫扶,坦然接受命運給予的風雨,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成熟。
02
看懂緣分的稀薄,無需執著。
相信你我都有這樣的經驗:
曾篤定和某人一生一世一起走,不知何時已然人間枝頭各自乘流;
昔日有說不完的話題,甚至連聊天框都要置頂,如今卻只是朋友圈裡的點讚之交。
儘管我們很小心地維繫,仍改變不了走向陌路的結局。
作家@老楊的貓頭鷹 曾接到讀者琴子的諮詢。
琴子和閨蜜兩人分隔兩地,終於在中秋節時,閨蜜說要來見她。
收到訊息的琴子高興得都快要蹦起來,她連夜做好攻略,涵蓋吃玩住行每個細節,暢想著見面時兩人談天說地,嬉笑打鬧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