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底層翻身的第一步:遠離熟人
作家劉永兵曾坦言,自己有過一段特別迷惘的時期。
每天過得庸庸碌碌,總是想要做出改變,卻又不知從何做起。
直到某天,他看到一句話,頓覺醍醐灌頂:
「當你身邊一直圍著你所熟悉的那幾個人,接收你所熟悉的那幾個觀點和認知。
你憑什麼認為現在的你,能夠比過去的你,擁有更好的生活? 」
一個人的水平和段位,不會超過和他最熟的幾個人的平均值。
真正優秀的人,不會一直陪著你在底層閒逛。
而你想要從底層翻身,也必須從遠離熟人開始。
01
提起蘇洵,很多朋友都會想到他是蘇遼的父親,北宋有名的大文豪。
但其實從小到大,蘇洵一直是個不學無術的紈絹子弟。
直到27歲那年,他意識到不能繼續如此,這才開始閉關苦讀。
後來有位朋友登門拜訪,管家推辭說:“主人正在讀書,恕不能見客。”
朋友立刻表示,自己並非普通客人,而是蘇洵的熟人。
誰知道管家卻說:“主人格外吩咐,尤其是熟客恕不能見。”
週嶺曾在《認知覺醒》中提到,影響一個人最大的3個因素:
習慣、認知、和離你最近的人。
培養一個好的習慣要幾個月,形成完善的認知體係要幾年。
而如何對待離你最近的人,卻只在你的一念之間。
遠離熟人,不會立刻讓你的人生有所改觀。
卻能逼你靜下心來,把時間用在真正能夠改變自己人生的事上。
學者張宏傑還在銀行上班時,有次邀請朋友回家吃飯。
快到家時,他卻在一個弄堂前停了下來。
然後他帶著朋友,繞了10分鐘的路,才到他家的樓下。
朋友不解:是那個弄堂正在修路嗎?
張宏傑卻笑著回答:
「每天這個時候,我的朋友們都會在弄堂裡打牌下棋。
只要從他們面前經過,我就經不住他們的邀請,準要坐下來玩上個把小時。 」
所以,整整7年,張宏傑沒有踏足社區外的弄堂,也沒見過弄堂裡的好友。
但正因為他把曾經每天花在弄堂裡的2個小時,用在自己的書房裡,他最終實現了從一個普通的銀行職員,到一位知名歷史學教授的蛻變。
熟人之所以是熟人,就是你們在一起時彼此都沒變過。
因此,當你想要做出改變,離開熟人是你最好的選擇。
這不是冷漠,而是對自己的一種負責。
02
豆瓣上有個討論量過百萬的話題:為何不能總跟熟人黏在一起。
有個回答獲贊無數:他們只會講你喜歡聽的話。
留言區裡,有兩個真實的故事。
網友@Kiki 畢業後加入創業公司。
他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但薪水只有同行業大廠的實習生水準。
但同時,他也認可公司創辦人的能力和理念。
就在他糾結的時候,一位朋友開解他:
不要為了工作,委屈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