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者的社交觀:不動聲色淘汰
我大學時的一堂哲學課上,曾有同學問教授:
步入社會後,知道什麼樣的社交真相可以令我們少走彎路?
教授的一句話,令我至今記憶猶新。
他說:無論與任何人相處,多花時間篩選,少花時間教育。
遇到錯誤的人,要做的不是費口舌爭辯,花心思改變,而是不動聲色地淘汰,默不作聲地疏離。
01
只篩選,不改變
榮格與佛洛依德互相欣賞,亦師亦友。
兩人第一次見面時,一起遊覽維也納,徹夜長談,雙方都有相見恨晚之感。
後來,他們兩人也多有書信來往,一起探討學術問題。
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之間的分歧也漸漸增加。
在人生觀上,榮格追求真理,佛洛伊德追求名望。
在相處當中,佛洛伊德一邊欣賞榮格,一邊又自恃權威對其進行壓制,希望榮格一直在他的光環之下。
榮格曾試圖勸說,卻徒勞無功,為此幾乎走到精神崩潰的邊緣。
後來他在離世前,語重心長對徒弟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
每個人活在世上,有不同三觀,不同的追求。
當雙方出現不可調和的分歧時,不必費心去改變對方,只要轉身離開,去尋找適合同行的人。
張愛玲曾與潘柳黛有過密切來往。
張愛玲非常欣賞潘柳黛的才華,一度將她奉為座上賓。
潘柳黛卻看不慣張愛玲的做派,甚至因為嫉妒,仗著手裡有張愛玲的一手八卦資料,極盡挖苦諷刺之能事。
她肆意評價張愛玲:「張愛玲的脾氣,在這幾個人當中,是比較怪的。
張愛玲自標高格,不要說鮮花,就是清風明月,她覺得好像也不足以陪襯她似的。 」
此話一出,張愛玲便知道此人不能再相交了。
幾年後張愛玲到香港,有人告訴她潘柳黛也在此。張愛玲只是冷漠地說:“誰是潘柳黛,我不認識。”
再後來,張愛玲結交了宋琪夫婦。
夫婦倆低調沉穩,正好與張愛玲性情相投,兩人懂得張愛玲的脆弱,也注意保護她的隱私。
也因此,這段關係一直持續到張愛玲離世。
作家畢淑敏說:無論工作或生活,用心選合適的,而不是為不合適的費心。
人與人之間,志同道合,實屬偶然;三觀不同,才是常態。
與其強行改變一個錯的人,我們更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人群中,把對的人篩選出來。
02
只遠離,不辯駁
歌德曾說:
一棵樹上,很難找到兩片相同的葉子;一千個人中,也很難找到思想感情完全相同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特的觀念。
非要讓對方跟自己的觀點整齊劃一,不過是一種徒勞無功。
作家成甲講過自己的一段經驗。
一次他春節回老家,和一位親戚聊到了學習的話題。
親戚覺得,讀書是由基因決定,自己讀書不行,兒子讀書也不行。
但成甲表示,讀書學習這種事,並不是基因決定的,很多方法都可以輔助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成甲還沒說完,親戚立即反駁:
「你看《最強大腦》裡那些人,無論什麼,看一遍就全記在腦子裡了。我們這種人,看了電視劇過幾天就忘了演的啥了,學有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