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關係的結束都是在成就你
著名物理學家法拉第,曾這樣回顧自己的一生:
「如果沒有離開父親的鐵匠鋪,我就不會去街頭當報童;
如果沒有告別一起送報的夥伴,我就不會去書店當訂書工,也不會在那裡看到戴維爵士的著作;
後來我有幸成為戴維爵士的學徒,但如果沒有離開他,我就不會成為今天的自己。 」
年輕時覺得,多個朋友,多條路。
經歷的多了才漸漸明白:
很多事情,是在無數次轉身後看透的;很多成長,是在人潮退散後才醒悟的。
就像賈平凹所說:和人走散並非一件壞事。
一段關係的結束,往往比它的開始,能讓你收穫更多。
01
作家劉同在大學時,有位無話不說的好友。
畢業後劉同留在了湖南,朋友去了其他城市。
時間久了,兩人也就斷了聯繫。
直到有一天,朋友到湖南長期出差。
結果整整兩個月,朋友都沒找他重聚的意思,而他也很默契地沒有主動聯絡。
後來在《一個人就一個人》裡提到這件事,劉同如是感動:
“那些你曾以為會一直結伴走下去的人,不知道何時就在路途中走散了。”
人生海海,兀自乘流,各有渡口,各有歸舟。
關係再好的朋友,也會因為不同的際遇,走上不同的軌跡。
難以割捨,離別是對彼此的折磨;坦然接受,分開也是一種成全。
約翰·藍儂曾是知名樂團披頭四的主唱。
多年的合作,讓他和樂團其他成員累積了深厚的友誼。
但是出於種種原因,披頭四在1970年被迫解散。
告別演出時,約翰淚灑舞台,揮舞著朝夕共處的朋友。
就連廣大歌迷,也都希望他們有朝一日,能夠重新聚在一起唱歌。
然而約翰很快發現,離開樂團後,剛好可以全心創作反戰主題的歌曲。
他共同擔任主唱的保羅麥卡尼,發行了更具個人風格的唱片。
而樂團的其他成員,也都在事業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約翰這才明白,原來披頭四解散並非那麼可怕。
大家反而能夠不受束縛,找到更適合自己發展的領域。投資人馮崙說:
“如果你身邊一直都是那幾個朋友,只能說明你也一直都在原地踏步。”
不是所有的關係,都能陪你走到最後。
在人生這趟列車上,一站自有一站的分別,但一站也自有一站的風景。
大膽向前,別怕走散,你將擁有新的生活,也將遇見那個嶄新的自己。
02
伯希·雪萊和瑪麗·葛德文曾被英國文學界譽為「最有才華的一對夫婦」。
然而很長一段時間,瑪莉甘願當雪萊背後的女人,專心在家幹持家務。
她常翻讀雪萊寫給自己的情詩,覺得只要有對方陪在身邊,自己就別無所求。
直到有一天,她偶然發現雪萊新寫的情詩,收件人竟然不是她。
這封情書打碎了原本幸福的婚姻,卻也讓她看到了另一種活法。
她不再指望雪萊給自己寫什麼,而是拿起筆寫自己喜歡的故事。
而她最終憑藉1818年發表的《科學怪人》,成為享譽後世的「科幻小說之母」。
其實在這世上,誰不曾像瑪麗一樣,把一段關係看得比自己還重。
渴望從一而終的感情,嚮往互為知己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