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的方式,決定了你賺錢的能力
1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農夫有兩個兒子,農夫過世後,留給兒子們每人二、兩銀子和二畝薄田。
大兒子白天應付幹活,晚上就用銀子買來酒肉吃喝。
小兒子白天也下田工作,但平常特別節約,每天只吃點饅頭充飢。
他把省下的錢,拿來當學費,拜了一個木匠師傅。
後來,大兒子的銀子花光了,光靠兩畝薄田的收成度日,很快就成為窮光蛋。
而小兒子因為學會了木匠手藝,農閒時就四處給別人做木匠活,他最後自己開了間木匠鋪,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兄弟倆明明條件相同,卻因花錢方式的不同,導致最終的結局天差地別。
發現沒有,愚蠢的人,喜歡把金錢當作貪圖享樂的籌碼,只求一時痛快。
而聰明的人,把金錢當作投資自己的資本,讓自己越來越值錢。
就像作家何權高峰所說,一個人花錢的方式,多少決定他將來所能達到的高度。
很多時候,你賺錢的能力,就取決於你怎麼花錢。
2
畫家常玉,年輕時仗家境殷實,花錢一向大手大腳。
在法國留學期間,好友徐悲鴻等人只能進入國立學校學習,他選擇了學費昂貴的私立「大茅屋畫室」。
其他人在勤工儉學時,他整天飲酒作樂,出入各種社交沙龍。
他的大部分開支,全都用於吃喝、娛樂等消費。
後來家裡突發變故,生活費驟減,可為了維持貴公子的派頭,他照舊花錢如流水。
很快,他就花光了所有的錢,還欠下一屁股外債,日子過得異常拮据。
經濟學家凡勃倫,提出過一個「炫耀性消費」 的概念。
他認為,很多人不顧自身條件大肆消費,是為了滿足炫耀欲,試圖得到別人的肯定和嫉妒,讓自己面子有光。
但這種炫耀性消費,會一點點蠶食你的金錢,最終讓你越過越睏頓。
博主張嵐有個表弟,三十來歲,一直在工廠打工。
雖說薪資不高,但養家綽綽有餘。
可近幾年來,表哥一家生活非但沒什麼起色,甚至還欠下了十多萬的外債。
原來,表弟人很「大方」。
每次一發薪水,就呼朋喚友去消費,先去飯店吃頓好的,再去KTV嗨一晚。
在一聲恭維中,一個月賺的錢,就這麼花去了大半。
不僅如此,表弟日常開銷還很「講究」。
渾身下穿的用的,無一不是名牌,手機更是非最新款不用…
了充面子擺闊,表弟無節制地花錢,最終淪為中年破落戶。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太多這樣的人。他們只追求滿足自己的物慾,隨意揮霍,結果陷入各種消費陷阱,不斷透支財務。
《財富自由》的作者史丹利說,順應本能的消費是單向的,它只出不進。
人的慾望是無限膨脹的,但財力是有限的。
當你拿有限的金錢,用來消遣娛樂時,就會淪陷在各種享樂中,一點點滑入貧窮的深淵。
3
多年前,湖南農村,有個叫孫玲的女孩。
由於家庭困難,高中畢業後,孫玲來到深圳一家工廠,成為流水線工人。
與其他工友肆意消費不同,每次發工資,她都存了起來。辛苦工作了一年,她存了1萬元。
第二年,她取出8000,為自己報了一個電腦入門課程。
此後幾年間,她又花了25,600元。
一部分用於英語學習,一部分用於西安交大的電腦函授課程,還有部分花在了去深圳大學的自考學習。
她透過花錢自學自考,很快就擺脫廠房,轉行做了程式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