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後100天:沒事早點睡,有空多讀書,平常多運動
出生於小縣城的他,童年總是與孤獨相伴,但他酷愛讀書,能在書籍營造的避難所裡,實現自洽。
長大後,他一路讀書,一路向上攀爬,直到取得博士學位,留校任教,過上了同齡人羨慕的生活。
然而,羅翔有著更高級的理想,他希望為弱者發聲,為正義代言。
除了法學,他對文學、哲學廣泛涉獵,並將自己所學所想,用幽默風趣的段子,分享於網絡,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2020年,羅翔在B站爆紅,但他卻有著清醒的自知,表現得「誠惶誠恐」。
即使後來他的言論被某些網友惡意揣測,受盡批評與詆毀。
他也沒有因此沮喪頹廢,反而將更多精力投入閱讀和分享閱讀心得之中。
書籍所賜的智慧,使他高峰時不自喜,低谷處不自棄。
在「羅老師法律小課堂」上,曾有人問:我們讀書,到底為了什麼?
羅翔說:
讀書能獲得知識,能幫你找好工作,能助你實現階層躍升,但讀書最大的意義,是給人勇氣,應對挫折,接納命運。
人生沒有白白看的書。
讀哲學,與世界頂級智者交談,拓寬思想維度;讀歷史,感受時代激盪,探知人心人性;讀詩歌,欣賞風花雪月,提升美的感知……
書籍不一定帶來好運,但卻可以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你看過的每一個字,都將內化為心中的光源,照亮你的前世今生。
作家村上春樹在《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寫道:
無論何等微不足道的舉動,只要日日堅持,從中總會產生出某些類似認知的東西。
他從33歲時開始長跑,每天10公里,每年跑一次馬拉松,而這項堅持,就是30年。
他曾感慨,跑步帶給自己的遠不止於強健的身體,還有心靈的安撫與智慧的提升。
每次運動完,他精力更充沛,頭腦更清醒,不管做什麼,都極有效率。
運動,似乎是許多成功者常年保持的習慣。
「力學之父」錢偉長,是「清華長跑五虎將」之一,跑步、踢球,樣樣在行,還曾代表中國參加菲律賓遠東運動會;
「當代神農」袁隆平,年輕時擅長游泳,曾獲湖北省亞軍;年紀大了以後,仍堅持打排球;
還有鐘南山院士,體育成績更出眾,曾經打破400公尺跨欄的全國紀錄。
從這三位泰斗級人物身上,不難看出,常年運動的人,更容易全心投入事業,取得成就。
知乎上有人問:有哪些值得堅持一輩子的好習慣?
點讚最多的答案是:“每天跑1公里。你會發現,你未來的所有成就,90%都和這個習慣有關。”
每一次運動,都是一場與人性的較量,是行動打敗幻想,是自律打敗安逸,是堅持打敗頹廢。
我知道堅持運動並不容易,需要一個人有足夠的意志力,更要有科學的指引方法。
自媒體人@週嶺,在成名作《認知覺醒》中,就給了一些切實可行的「運動策略」。
他說,有效的運動並非高強度折磨自己,也不是在戶外閒庭信步,而是維持適當的心率。
讓自己處於身體的舒適圈邊緣,長期堅持,效果最佳。
除此之外,週嶺提出了「運動+學習」 的模式,因為運動後的兩小時,最適合進行高難度的腦力活動。
也就是說,運動不僅能健身,還能健腦,有助於我們清醒大腦,堅定行動。
當你把跑步、打球、登山、瑜珈……安排進日常生活,你會感受到一股向上的力量,由內而外散發全身。
有空多運動,你流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對抗歲月的良藥;你的每一次抬腿展臂,都拓寬了生活的流域。
運動與不運動,過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每到一年的後半段,我們總不免對歲月,生出些許感慨。
或許是對過去的複盤總結,或許是對未來的規劃展望,也或許是對自己的反思檢視。
生活充滿變數,我們都在摸石頭過河。
有人順利到達彼岸,有人舉步維艱,也有人不經意地被一個浪頭打翻。
個中差別,或許就是因為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同,進而採取了不同的行動。
這世上,沒有過不去的坎兒,也沒有解不開的難題。
從明天起,早睡覺,勤運動,多看書,相信我,一切都會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