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以後,一個人「悄悄發大財」的徵兆
現實中,五十歲以後還能發大財、逆風翻盤的人,身上多半有些特別的徵兆。
唐朝宰相權德輿說:「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補何及。」話糙理不糙,但也不能一刀切。
道理和現實得相輔相成,拿來就用的老話兒也得變通,否則就成了歪理邪說。
年輕時沒成就,老了再折騰,表面看是白費勁兒,但五十知天命,不代表你得認命。
那些不甘心折騰的,才是真正活得明白的。
01
勤動“手”,把汗水和智慧變成財富。
《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話一點不假。
哪來的財富?都是靠雙手辛苦賺來的,天上不會掉餡餅。
沒機會、沒智慧,沒關係,大不了再撐幾年,五十歲之後再開始“錢生錢”,也照樣行得通。
李嘉誠就說過:“三十歲以前要靠體力賺錢,三十歲以後要靠'錢'賺錢。”
不少在外打工的,四五十歲了回鄉創業,種地、養殖,憑著積累多年的經驗和人脈,照樣發家致富。
你用五十年的時間打磨自己,到頭來再動手創業,那就是硬碰硬的實力,不再是摸石頭過河的試探。
有句話說得好,不怕走慢,就怕你根本不走。
原地不動、抱著幻想不肯動手的,天天躲在被窩裡做發財夢的,哪有機會富起來?
真正的財富,不是等來的,而是一步一步賺出來的。
別慫,該乾就乾,動手才有出路。
02
富養“腦”,墊高人生的厚度。
年輕時錯過讀書的機會,不代表你得當一輩子的文盲。
社會這本大書,學問深得很,讀得透的人,照樣能甩普通人十條街。
老天要讓一個人發財,往往先讓他讀書。
從古至今,那些一夜成名的人,哪一個不是書讀了一籮筐?所以,讀書、實踐、再讀書,花半輩子鑽研的人,後半生發財簡直是水到渠成。
袁了凡說:“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
袁了凡的父親和祖父都是讀書人,家訓裡記載著他們和王陽明探討文學的故事。
袁了凡繼承了這個傳統,讀書做官,最後帶富了整個家庭。
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錢,但想賺大錢,沒有點文化知識還真不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的知識只是敲門磚,能不能出類拔萃,還得看你怎麼把它用在社會上。
五十歲以前,拼命把書本知識變成社會經驗,讓累積的智慧能真正「發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