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懂,是爺爺奶奶親,還是外公外婆親
小時候,誰沒被問過:“你喜歡爺爺奶奶,還是外公外婆”
大人們問這話圖個樂子,沒啥惡意,可當你步入中年,再回頭看這些老人,才發現差別藏在細節裡。
孩子的答案其實簡單,誰給買玩具多,誰家吃喝更爽,誰就是好爺爺好外婆。
孩子的世界就這麼直接,不帶半點掩飾。
這些選擇,其實也映射了家長們的微妙心態,看似無心,卻反映出家庭關係的冰冷現實。
01
中年人與祖輩之間:互動、經濟援助、孝道上的落差。
帶著笑臉回娘家,流著眼淚回自家。這話聽著心酸,但是真實得讓人直冒冷汗。
外公外婆總是笑呵呵的,但到了關鍵時刻,嘴上功夫就顯得寒酸。
別看平常一大家子湊一起,吃喝聊天熱熱鬧鬧,真到了用錢的時候,那點子表面功夫頂不了事兒。
外婆生了七個孩子,五個兒子,兩個女兒,靠著一間小賣部養活了一大家子。
她那幾毛幾分存出來的儲蓄,當然是要給兒子的。
外婆也沒掩飾,話裡話外就是“兒子才是傳後人”,重男輕女的老思想根深蒂固。
逢年過節,幾十口子人擠在一起吃兩三桌子,看著像模像樣,實際上孝心的優先順序都寫在臉上。
我媽遠嫁,從小就不怎麼回娘家,這也導致我們這一代和外公外婆的互動少之又少。
小時候的隔代親是有的,糖果是沒少吃,幾個舅舅也當著小孩面上痛。
但你到了中年,情況就變了,什麼養老、遺產、重男輕女的糟心事兒,全都攪在一塊兒。
母親情急之下,為了我的學費去找外婆借錢,外婆直接一盆冷水:“你是出嫁女,我要是把錢給你,幾個兒子不得天天對著我罵街?”
我們也早就明白了,過節去爺爺奶奶家是家常便飯,去外公外婆家那就是走親戚。
爺爺奶奶心疼兒子孫子,這在經濟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外公外婆的心裡想著的是幾個兒子,孫子外孫,那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封建的家規在很多地方根深蒂固,幾個世代就這麼耗著、扯著。
說到底,所謂的孝順有時候也是有血緣的親疏之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