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最通透的活法,是心不受力

莊子:最通透的活法,是心不受力
value101 2024-09-02 檢舉

 

世間萬事,風雲變幻,我們每天都要面對諸多挑戰。

也許是利欲功名的誘惑,也許是榮辱得失的無常,沒人能逃過這一番歷練。

然而,莊子卻說:“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

外界始終在變化,但只要心不受力,人就能獲得真正的寧靜。

不為物累,不為欲傷,我們才能悠遊世間,活得逍遙坦然。

1

不因名利而動心

《莊子雜篇》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孔子問顏回:“你家境貧寒,居處卑微,為什麼不外出做官呢?”

顏回說:“種地能讓我活下去,彈琴能讓我歡愉,學習能使我快樂,所以我不願做官。”

孔子因此感嘆:“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

這世上,大多數人都愛美名高位,追求權力富貴。

得不到時,人便憂慮煩心,終日執於一念;得到了,卻還想要更多,內心永遠躁動不安。

但身寄人間,名利終究是華夢一場。

忘記身外之物,人才能不受誘惑,永遠遵從自己的本心。

宋朝諫臣劉安世,師從司馬光,為官多年始終剛正不阿。

有時他向皇帝諫言,惹得皇帝大怒,他也不害怕,反而還會等皇帝消氣後再次進言。

也因此,他得了個「殿上虎」的稱號,朝堂之上無人不對他心生敬畏。

有人曾以高官厚祿引誘劉安世,讓他多為子孫做打算。

他一口回絕:“如果替子孫打算,我就不至於這樣了。我只想做元年間的完人,好到九泉之下見我的老師司馬光。”

在劉安世看來,做官是為民謀福,而非為己謀利。站得太高,反而會讓自己畏首畏尾,失去自己的初心。

就這樣,他全心全意為百姓做事,雖然一輩子都沒當上什麼大官,但深受百姓愛戴,為後世所讚頌。

莊子說:“不與物交,淡之至也。”

不因身外之物而動心,這是恬淡的極致。

君子之志,從來不在名利場上。

因為他們知道,人活著除了物質,更重要的還是內心的豐盈。

當世人都在追名逐利,為了世俗的成功汲汲營營。

真正通達之人,早已超越了外物的限制。

不再因為得失而煩憂,人的身心也就獲得了最大的自由。

 

2

不因是非而累心

《莊子‧外篇》中,有個叫士成綺的人。

他因崇拜老子的智慧,慕名去拜訪老子,卻發現老子不修邊幅,家裡也是亂糟糟的。

失望之餘,他忍不住嘲諷對方:“別人都說你有高世之智,可依我看,你跟老鼠差不多。”

以為老子會生氣,沒想到老子根本不搭理他。

士成綺得不到回應,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第二天,士成綺覺得自己的做法有失妥當,於是來找老子道歉。

老子依舊是淡淡的態度,回覆說:

“你罵我是什麼,都沒有關係,因為我還是我,並不能影響我,更不能改變我。”

在這個吵雜的世間,每個人都會面對非議和偏見。

如果被他人的言論牽著鼻子走,人的內心便會如過山車般起伏,永遠也得不到清淨。

所以莊子勸誡世人:不罰是非,以與世俗處。

不必拘泥於人世間的是非對錯,你自己問心無愧,也自然不受其累。

清朝時,常州有個魏大夫。

有一次他到病人家中看診,離開後病人就發現自己丟了十兩銀子。

病人的兒子去魏大夫家討要,而魏大夫也並未辯解,就把錢還了回去。

此事過後,外界對魏大夫的誹謗之聲四起,但他卻神態自若,絲毫也不在意。

後來,病人痊癒,在打掃床底時發現了原以為遺失的銀子。

病人這才醒悟,是自己錯怪了魏大夫。

父子倆一起來到魏家道歉,沒想到魏大夫不但不生氣,還叫他們不要放在心上。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