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是本事,糊塗是境界(深!)

聰明是本事,糊塗是境界(深!)
value101 2024-07-17 檢舉

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打壓排擠,讓他心生厭煩。回望那些歷程,他提筆寫下“難得糊塗”四個大字,感慨道:“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後來,鄭板橋從官場退出,回到鄉間,每天飲酒、作詩、畫畫,「糊塗」度日,卻樂得自在。

所以,當前路無法再行進時,退後一步,放下心中的執念,或許會有另一番天地,心境也會隨之變得豁達、寬廣。

不管外界如何紛擾,內心始終都能坦然又知足,活得瀟灑、自在。

 

來源:視覺中國

 

難得糊塗是一種蓄力

《大戴禮記》中有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意思是池子裡的水如果太過於清澈,沒有魚可以生存;做人要是太過於嚴苛,身邊便留不住朋友。

看破是一種能力,看破不說破,則是一種智慧。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劉備勢弱,被曹操請來一邊煮酒一邊聊天。

曹操故意捧著劉備,以試探他是否有野心,問道:“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

言下之意,你見多識廣,來說說誰才是天下的英雄?

劉備見狀,便裝糊塗,回道:“我哪裡能識出英雄呢?”

曹操依舊不甘心,繼續套劉備的話,讓他別謙虛。劉備繼續打太極,說了一圈人的名字,曹操始終搖頭。

不得已,劉備問道:“誰能當之?”

曹操指著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劉備心裡清楚,曹操的捧之下藏著殺機。於是在聽到這句話的那一刻,他便裝作嚇了一跳,把手中的筷子抖掉在桌上。

正是劉備的這種糊塗,讓曹操手下留情,放了他一馬。

而劉備在自保的同時,也有時間為自己積蓄實力。待機會來臨之時,他便順勢崛起,成為一代霸主。

正所謂「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做人要善於藏起鋒芒,明白什麼必得,什麼該失,知道何時該進,何時該退。

景初三年,司馬懿和曹爽一同輔佐8歲的幼主曹芳。但曹爽對權力的慾望很強,視三朝元老司馬懿為威脅。

於是,曹爽利用自己手中的人事大權,拜司馬懿為太傅,同時提拔手下的親信,逐漸削弱司馬懿的權力,意圖把整個朝廷掌握在自己手中。

司馬懿察覺到這一點之後,沒有鋒芒以對,而是自稱舊疾復發,提交辭呈,在家養精蓄銳。他表面上病重臥床,暗地裡卻用重金培養死士,分佈在京城,等待反擊的機會。

沒多久,機會來了。

稱病的第二年,曹爽的親信要到外地上任,前去司馬懿家辭行。司馬懿故意在他面前裝出一病不起、時日無多的樣子。

消息傳到曹爽耳中,他非常高興,更加放鬆了對司馬懿的警惕,放心地帶著親信和少帝曹芳出城祭祀先帝。

而趁此時機,司馬懿領兵進城,一舉鏟除了曹爽的勢力。

有所藏,才能有所露。懂得適時藏起自己,規劃、積蓄,才能在關鍵時刻展現真實的實力,成就自己的大業。

曾國藩曾說:“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太過顯露才華,銳氣外露,很容易為自己招來不必要的禍端。

糊塗之人,必有糊塗之福。

人到中年,要懂得當個糊塗人,才能有所積蓄,抓住恰當的時機,成就自己。

 

來源:視覺中國

 

作家蘇芩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到中年讀起來更有感觸:「曾經以為自己活得很明白,後來才發現,一個真正活明白了的人,不會忍心讓自己活得太明白。 "

年少時,總是很害怕吃虧,什麼事都要求個明白,什麼理都想爭個清楚,得了什麼,又失了什麼,在心裡來回盤算。

長大後,歷經世事,發現活得過於明白,反倒是一種負累。

不如糊塗些,少些計較,多些大度,用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於他人是一種善意,於自己是一種富養。

聆聽心靈之聲,以讚美之語交流,感受世界無盡的溫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