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2024年畢業演講刷屏:原來這就是“不知道的力量”

哈佛大學2024年畢業演講刷屏:原來這就是“不知道的力量”
value101 2024-07-05 檢舉

這些空白就像一塊磁鐵,讓歐洲人前赴後繼,希望能填補這些空白。

之後,歐洲探險隊繞過了非洲、深入了美洲,越過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世界各地建造了基地和殖民地的網絡,掌握了世界的話語權。

 

這背後催動這一切演變的,就是「不知道的力量」。

時至今日,承認自己所見的局限,仍是所有人實現人生進階最重要的一步。

如果把我們的認知比喻成一片小池塘,那麼這池塘之外,總是存在著一個汪洋大海。

絕大部分人一生“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片小池塘,就困住了其一生。

但總有一部分人,克服了對未知的恐懼,打破邊界,不斷求索,見識到了更高維度的事物。

而你我要做的,就是如後者一般,對已知的事物保持批判和懷疑,對未知的事物保持敬畏與好奇。

這樣,我們才能破除已知的障礙,看到更遼遠的天地。

 

3

《唯識與中觀》裡說:人一生中有兩大障礙,煩惱障和所知障。

煩惱障,簡單來說就是我執,執念一出,煩惱叢生。

而所知障,就是指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會被既有的知識、經驗所阻礙,從而失去對未來探尋的慾望。

所知障,是禁錮人的一把枷鎖。

我們要如何打破這種枷鎖、進化自己,這裡給你三點建議:

01. 拒絕「鴕鳥心態」。

鴕鳥遇到危險時,會把頭埋進沙地裡,以為自己不知道、看不見就是安全。

 

但這樣做,永遠解決不了危機,還有可能命喪敵手。

現實生活也是這樣,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新的挑戰隨時都會出現。

我們若是像鴕鳥一樣,埋頭躲進自以為的舒適圈裡,對外界不聞不問,很快就會被時代拋棄。

樊登曾說:

混亂、多變是世界的常態,我們要學會擁抱不確定性,正確地面對它,才能成為自己命運的掌控者。

機會,永遠是留給敢於面對未知的人。

雖然未來會發生什麼,誰都無法預測。

但只要能克服對未知的恐懼,為不確定性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終能在不確定的世界裡,成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02. 提升「破圈能力」。

如果把人的「已知」比喻成一個圓圈,最開始我們是這樣的:

 

隨著知道的越多,我們的破圈能力也越來越強:

 

等到我們的「已知」累積到一定程度,我們來到了圓圈的邊界,並試圖去推動它:

 

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終於推動了一點:

 

可就是因為你推動的那一點點,讓你整個人生的圓圈都變得不一樣了:

 

破圈,簡單地說,就是打破固有界限,去連結更廣闊的天地。

雖然這個過程,會伴隨著陣痛,會出現對自我的否定。

但如果不破圈,人的知識面和人生邊界,就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任何改變。

 

李敖在北大演講時說過這樣一句話:“人要實現自由,必須反求諸己,對抗掉自己的本能。”

未知的世界那麼遼闊,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減少我們無知的區域,才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03. 保持「極度開放」的原則。

瑞·達利歐在《原則》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極度開放」的原則。

何謂「極度開放」呢?

就是面對新的事物,新的知識,即使它們和我們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衝突,也要學習從一個新的視角去看待它。

極度開放的心態,正是一個人打破自己,進化自我的最佳方式。

已有的知識固然重要,但一味固守“已知”,便會滑向愚昧的深淵。

就如董卿所說:

“生命的意義在於開拓而不是固守,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失去前行的勇氣。”

當你不斷更新迭代自己的所知時,就再也不會被固有的思維框架所禁錮。

 

在今年的高考作文裡,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

“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

 

無論是認知上的突破,事業上的挑戰,或是人生中的各種變故,都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未知領域。

要征服這些未知,完成人生的躍遷,我們必須突破原有的心智模式。

洞見自己的限制,用無知刺激自己生出求索之心,才是自我認知升級的關鍵。

正如艾米莉·狄金森所說:“不知道黎明何時到來,我打開每一扇門。”

點個讚吧 ,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相信不知道的力量,終有一天,我們能在不斷求索中成長為掌局者,穩穩地屹立時代潮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