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同學會,揭開多少人的遮羞布:真正活得好的人,都放下了這個投射

一場同學會,揭開多少人的遮羞布:真正活得好的人,都放下了這個投射
value101 2024-05-17 檢舉

前段時間和朋友L聊天,她說自己越來越討厭參加同學會了。

“我真不知道有什麼意義,每個人不是說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就是在吹噓自己有多厲害。”

L抿了一口奶茶,撇著嘴細數每個人的不是:

“某某說她老公多能賺錢,自己十指不沾陽春水,每天除了打麻將、逛街,就是去美容院。”

“某某說他們家買了三套房了,她想租出去,他老公不讓,說不差這點錢。”

“某某還說自己認識哪個單位的大領導,領導還趕著趟要給他個合夥人做做。”

L說,那個所謂的大領導,早就因為割韭菜被爆,換了馬甲跑路了。

只有那個同學不知道,還拿著以前的名聲在吹牛。

 

 

我笑著問她:“那你呢?你吹牛了嗎?”

她瞪了我一眼:“吹啊,幹嗎不吹,我說我老公年薪一百萬。自己沒有的,那就吹出來唄,看誰吹得更離譜。”

其實,L這句話雖然粗糙,卻說在了點子上。

在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喜歡把外在的,或是別人的高光,當做對自我的價值認同。

背後,掩蓋了一個非常札心的真相…

 

“老公薪水高,才算生活有依靠”

L在一家外企上班,能力很強,月薪有兩三萬,算上公司給的股票、選擇權收益,年收入也近百萬了。

但同樣是年薪百萬,“你為什麼要吹噓你老公年薪百萬,你怎麼不吹噓你自己呢?”

聽我這麼說,L愣住了。

早在大學時代,L就定下了自己的「結婚KPI」──必須達到這3個條件,才能結婚。

不能家暴、喝酒;

 

學歷一定要比自己高;

 

薪水一定要比自己高。

至於愛情?有沒有都可以。

L依著這套標準,找到了現在的老公,覺得自己「終於有個人可以仰仗、依靠了」。

明明自己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但結婚後,L才真正感覺到某種安全感與歸屬感。

然而懷抱著「靠老公」夢想進入婚姻的L,並沒有被老公真正照顧多少。

 

事實上,她變得比以前更操勞——

以前她只用管好自己,現在她既要顧及工作,又要管孩子、管老公、管公公婆婆和自己的父母,忙得根本沒有時間照顧自己。

但她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她一邊辛苦支撐著一大家子,一邊依舊認為「女人,還是得多靠老公養家才行」。

甚至連同學會的吹噓,L張口閉口都是「我老公」。

為什麼?

在這種「執著」背後,其實是她看不見、也不認同自己的價值,把自己的價值與安全感投射在了別人身上。

 

同樣類似的投射還有很多。

例如“飯圈人群”,粉絲在明星藝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渴望的品質,會迷戀、會崇拜;

例如“扶弟魔”,總覺得只要把弟弟照顧好,讓弟弟讀好書、上好大學,就是自己的成就;

例如過於追求“奢侈品”,總覺得擁有的奢侈品足夠多,才能彰顯自己的價值。

這些投射背後的期待是:

「你看,我喜歡的東西、喜歡的人、依賴的對像是好的吧,所以你也應該認同我就是好的吧!」

而我們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心理機制,是因為我們的內在太弱小了。

我們需要一個更強大的外在去寄生,從而延續自己的生命力。

 

價值投射背後,是對強大外在的寄生

在自然界中有一種植物,叫做「蛇菰」。

蛇菰的種子在萌發後,會形成一個吸器,附著在其他更強大的植物的根尖上,和這些植物共同存活。

而它之所以需要寄生在其他強大的植物上,就是因為它沒有真正的根、莖和葉。

它的內在是匱乏的,是缺乏力量的。

而價值投射背後的心理機制,就如同「蛇菰」一樣。

我們之所以會將「自我價值」的評判標準寄託在他人的身上,就是因為,我們自己本身缺乏力量,需要從他人的生命力中,汲取養分。

我們在自己和這些外在的人或物之間建構了一種寄生般的“關聯身份”,從而形成或強化自己的社會身份,在心理上獲得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