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同學會,揭開多少人的遮羞布:真正活得好的人,都放下了這個投射

一場同學會,揭開多少人的遮羞布:真正活得好的人,都放下了這個投射
value101 2024-05-17 檢舉

 

我想到之前一個同學的經驗。

她是單親家庭,母親是未婚先孕,父親早就不知道去向。

母親沒什麼文化,靠著每天起早貪黑做涼皮,把她一點一點拉扯大。

在她的記憶中,母親總是在黑暗中嘆氣,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太不懂事、太蠢、太笨。

 

記憶裡,母親最常說的話就是:

“媽媽這麼辛苦,你一定要好好學習,給媽媽爭口氣。”

“你要考上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不能像你媽這樣,一輩子全毀了。”

每當她考了很好的成績,母親走街串巷的時候,總是昂首挺胸,逢人便要誇耀幾句;

而當她發揮失利時,母親總是關起門來教訓她:“我都不好意思出門,太給我丟人了。”

其實,同學考得好與不好,跟她的母親有什麼關係呢?

從課題分離的角度來看,孩子的成就和母親並無關聯。

只是,由於自己內在匱乏,母親便在自己的價值感和孩子的成就之間,建構了「關聯身分」。

 

喬治·米德曾說,在「反射性評價」中,他人的看法和評價被視為鏡子,個體透過這面鏡子來看自己。

當他人對我們所關聯的人或事物給予正面評價時,我們可能會將這種評價內化,並將其視為對自己價值的肯定。

因為自己從前太傻,所以不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老路,這樣自己彷彿重活了一遍;

因為自己太脆弱,所以希望孩子強大起來,這樣就好像自己的生命被延續了;

因為自己的人生很失敗,所以希望孩子能擁有更好的人生,這樣,別人也不能否認「我」的存在了。

可是,這種關聯,真的能讓自己變得快樂嗎?

同學說:“她的這種期待,讓我壓力很大,總感覺自己是個實現她理想的工具,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每當有這種情緒時,她和母親總是會吵架。

她很心疼母親,但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母女倆的關係曾經一度惡化。

 

如果我們的自我價值感都依賴外界,我們的自我概念只會越來越脆弱。

我們會不斷渴望被關聯的身份獲得正面的認可,一丁點負面的評價都會讓我們受不了。

想想那些為了偶像和網友開戰的粉絲,或許他們心裡想的是“我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部分寄託在偶像的身上,你怎麼可以否認我的好?”

想想因為老公賺不到錢而日日埋怨的女人,或許她們心裡想的是“我自己沒有價值,只能依靠老公的成就來彰顯自己,可是老公為什麼這麼不爭氣?”

想想因為買不上奢侈品在店裡大吵大鬧、崩潰大哭的人,會不會同樣擔憂著「如果買不到這件東西,那些仰視我的人,是不是就會看穿我的虛假?

我們總是會被不可控的外在左右情緒,甚至人生,進而焦慮內耗、踟躕不前。

這些,真的是我們所渴望的幸福嗎?

當然不是。

 

提升自我價值感,從擺脫寄生開始

沒有人希望一輩子依賴別人而活。

我們都渴望成為更好的自己,在個體的認同中,獲得屬於自己的價值感。

因此,我們先要做的,就是擺脫寄生。

怎麼做呢?

很簡單,就是不要再把自己和依賴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一個整體。

TA是TA,我是我。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多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自己的內在。

 

其次,試著連結更廣闊的自我。

找一個小本子,每天記錄自己感激的事情,無論這些事情有多小。

小到今天出了太陽、看見了一朵奇特的小花,你都可以把它們記錄下來。

你會發現,越是尋找生命的美好,我們的核心就越穩定。

透過培養感恩、慈悲和正念等特質,我們可以更好地與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和諧相處,找到超越個人小我的意義和目的。

這樣的意義實踐有助於我們體認到,幸福和滿足感是來自內在的平和與外在的連結,而非單一的某一關係。

在探索自我價值感的旅程中,我們會逐漸意識到,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外在的標籤和認可,而在於我們內在的堅韌和獨特性。

當我們開始對關聯身分進行祛魅,我們不只是在重新定義自己,更是在為自己的生活找回真正的主導權。

我們會學會欣賞自己的每一次嘗試、每一次成長,即使這些成就沒有得到外界的掌聲和眼神。

每個獨立的靈魂都有其獨特的光芒,無需他人的反射也能璀璨奪目。

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中,讓我們成為自己的英雄,用自己的力量照亮前進的道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