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沉默,是最大的體面

楊絳:沉默,是最大的體面
value101 2024-05-13 檢舉

1937年,楊絳生下愛女錢媛,在一家醫院坐月子。

當她被女兒折騰得筋疲力盡時,錢鍾書總要帶來一些“壞消息”:打翻墨水浸染了房東的桌布;弄壞門軸導致關不上房門……

錢鍾書怕被責罵,講話小心翼翼,但楊絳只是微笑,回了丈夫三個字:不要緊。

1938年,楊絳帶著女兒搬回上海,一家老小都擠在錢家。

那時候,錢鍾書剛剛回國,不好找工作,恰逢楊絳單位解體,夫妻兩人都沒了收入。

 

家里人還要吃喝,楊絳就主動去給闊小姐補課,還要去一所很遠的小學代課。

錢鍾書不忍看著妻子奔波,心中滿是歉疚,但楊絳卻不在乎,從沒有一句苛責。

面對命運的坎坷,楊絳從不歸咎於人,更不會出口傷人。

事後回憶時,她只是欣慰地說:“不論多麼勞瘁辛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至幸。”

很喜歡馮侖的一句話:“偉大是管理自己,不是責備別人。”

 

沒有誰的生活不煩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地雞毛。

真正體面的人,能在疲憊中守住指責的嘴,在艱難時收起責怪的心。

 

哪怕被生活磨得筋疲力盡,也能保持從容,為自己留一片淨土。

 

3

被誤解,不辯解

楊絳先生曾在《控訴大會》中說: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隨她們怎麼想。人生在世,冤屈總是難免的,雖是一番屈辱,卻是好一番錘煉。

以前,被人質疑時,我們總是極力解釋,證明自己;

 

被人欺負時,我們也想要立馬回應反擊,表明自己的立場。

但現在,經歷了是是非非,我們更懂得:

 

清者自清,無需對人辯解;保持沉默,便是最好的回答。

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是最優秀的譯作,甚至曾被當成國禮送給西班牙的貴賓。

 

但在2005年的時候,她的譯本卻遭到了一位學者的公然挑釁,在業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有位叫董燕生的學者在接受采訪時說:“楊絳的譯本是最好的版本完全是個誤解。”

他批評楊絳的譯本中詞句不准確,刪減重要情節。

更直言:“我現在是拿它當翻譯課的反面教材,避免學生再犯這種錯誤。”

楊絳的朋友非常氣憤,想要為她打抱不平,楊絳卻淡淡地勸他,別像毛頭小子一樣橫衝直撞,自己並不生氣。

後來,大家才知道楊絳使用了“點煩”翻譯法,語義更貼合原著,行文也更簡潔精闢。

自此,謠言不攻自破,學術界再也無人發出質疑了。

畫家陳丹青說過:

沒必要讓所有人知道真實的你,或者是你沒必要不停地向人解釋其實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因為這是無效的。

人生在世,總會遭遇各種誤會和不解,懂你的人不用解釋,不懂的人更不必解釋。

 

在任何你不想說的時刻,保持沉默,就是最有力的回擊。

余華在採訪中說過自己的一段心得。

當時《兄弟》剛剛出版,他對此寄予厚望,本以為是好評如潮,結果卻是罵聲如雷。

因為這本書篇幅太長,語言放肆,很多人都讀不下去,甚至有人斷章取義地說:“前80頁都在寫'屁股'。”

面對讀者的誤解,余華並沒有急於證明,而是交給了時間。

很多讀者耐著性子看完後,才發現這本書並不是冗長,因為一字一句的背後,都是小人物真實的血肉。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上這本書,書評也變得正向而柔和。

後來,《兄弟》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還斬獲了俄羅斯的文學獎,余華在文學界的地位也更加穩固了。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面對無理由的刻薄,你回應的越多,只會讓對方越來勁。

真正成熟的人,能把留言屏蔽在外,專注地過好自己的生活。

因為他們明白,任何時候,不解釋都是一種體面,不理會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亦舒說:“做人,最重要的是體面。”

人活於世,不可避免地會遭遇質疑和誤解,經歷迷茫和苦楚。

有時候急於回應,反而會讓自己身心疲憊,慌張不已。

越長大越明白,生活中很多時刻,無言才是最好的做法。

不解釋不是默認,而是一種成熟;不說話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境界。

你的沉默,恰恰讓你變得體面、高貴、從容。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