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沉默,是最大的體面

楊絳:沉默,是最大的體面
value101 2024-05-13 檢舉

做人,最重要的是體面。

 

2016年,楊絳先生離世,享年105歲。

她在離世之前,曾親手燒毀了自己全部的日記和親友的信件,留給世人一片空白。

 

知名編輯週絢隆對此評價道:“楊先生一輩子活得明明白白,走得也乾乾淨淨。”

縱觀楊絳先生的一生,艱難常有,卻未見一絲抱怨;委屈常伴,也未有一句辯駁。

她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個“透明人”,用旁觀者的眼光看待一切世事。

臨走前,她特意把自己的人間戰場打掃乾淨,用無聲的行為告訴我們:

沉默,才是一個人最大的體面。

 

1

遇困苦,不訴苦

楊絳先生在96歲時,曾發出這樣的感慨:

“在這物慾橫流的世間,人活一世實在夠苦。”

但轉念一想,她又很快釋懷:

 

“每個人都有一段特別艱難的時光,不必害怕。日昇月落,總有黎明。”

 

人這一生,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苦海中泅渡。

張開嘴抱怨,只會讓自己嗆水;緊閉嘴巴往前遊,才是到達彼岸最好的方式。

1966年,楊絳進入了漫長的低谷期。

她成了被批鬥者,掛著牌子遊街示眾;因為不屈服的態度,還被剪了陰陽頭。

 

沒過多久,又被下放到農村掃廁所、住茅屋、睡冷炕。

在當時,同期的文人要么整天唉聲嘆氣,哭訴自己的不幸,要么獨自黯然神傷,夜裡偷偷抹淚。

唯獨楊絳,從沒有愁眉苦臉,每天穿上乾淨的衣服,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齊齊。

她用沉默對抗不公,用樂觀迎接挑戰,將自己活成了苦難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被批鬥時,她認真寫好胸前掛的牌子,還與丈夫戲稱是“愛麗絲夢遊奇境”;

剃陰陽頭時,她面色如常地走回家,還說“終於不用再羨慕弟弟的光頭了”;

幹臟活時,她把廁所掃得一塵不染,心想“正好可以享受自由,看書和學習”。

 

她把所有遭遇當作是奇妙的體驗,在回憶錄中給那段烏雲遮天的歲月鑲上了金邊。

作家黎戈這樣評價她:

我看到了她身上“過去的品質”,一種啞光卻不喑啞,低調卻不哽咽,酌香卻不刺鼻的品質,它像北極光:明亮,堅韌,耐磨。

人這一生,會遭遇無數的不幸與困境,更有避無可避的變故和遺憾。

抱怨訴苦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容易讓別人厭煩遠離。

就像余華筆下的許玉蘭,因不滿現狀而滿口怨言,只得到旁人的冷眼與嘲笑;

更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逢人便訴說自己的遭遇,最後在孤獨中潦倒離世。

比爾·蓋茨曾說:“人生是不公平的,習慣去接受它吧,請記住,永遠不要抱怨。”

在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隱晦和皎潔。

認清了世事無常,明白了喧囂無用,你便不會再選擇張揚。

收起抱怨的慾望,在沉默中悲喜自渡,你的不易,無需對任何人講。

當你學會了沉默,你就能夠過體面地過好每一種生活。

 

2

再疲憊,不責備

《曾國藩家書》中記載過這樣一件事。

曾國藩有一位好友鄭小珊,兩人同為京官,又是老鄉,來往十分密切。

有一次,曾國藩的父親做壽,鄭小珊應邀來家裡做客。

曾國藩為了籌備宴會忙上忙下,還要抽空接待賓客,一時間勞力費神,心中急躁。

席間,鄭小珊隨口說了一句玩笑話,引起了曾國藩的不滿。

他怒火直衝腦門,當即對著鄭小珊一頓苛責,全然不顧彼此的情誼。

鄭小珊聽後非常不快,於是拂袖離去,壽宴也不歡而散。

事後,曾國藩反思這件事,覺得自己處事不周,傷害了朋友,也失了體面。

他主動找鄭小珊求和,兩人在好友陳岱雲的調解下,終於冰釋前嫌,重歸於好。

 

其實,人與人交往,最忌諱的就是在疲憊時責備對方。

傷人的話一出口,就是給感情添一條裂縫,哪怕事後道歉,痕跡也永遠都在。

修養好的人,都練就了沉默的本事,更深諳閉嘴的智慧。

對他人嘴下留情,既是保全兩人的關係,也是為自己留一份體面。

 

1937年,楊絳生下愛女錢媛,在一家醫院坐月子。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