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老太兒女眾多卻獨居深山,每日吃自製糖饃,已忘記兒女長相

這位老人今年已經85歲高齡,獨自居住在河南的白石崖,
年輕時跟老伴拉扯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因為家境貧寒,老伴只能早出晚歸辛苦勞作。
雖然日子過得並不富裕,但是幾個孩子吃的穿的,都是她精心打理,
衣服破舊但是卻非常整潔,看不得家裡亂糟糟的,年輕時就是個愛收拾的性子。
好不容易幾個孩子都長大後,老人的丈夫卻因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
這下就只有老太太自己住在這個深山中了。
在後山中老人種了一些農作物,每天把家裡收拾好後,
就去後山上看看自己種的蔬菜和玉米,給它們松鬆土施施肥。
記者剛來到這裡看到老人時,她也剛剛剛從地裡摘豆角回來,
途中路過一處泥坑時,不小心把鞋子踩髒了,沾滿了泥巴。
換成別的農村老人的話可能就扔在一邊不管了,因為在山村中走一圈,
弄得滿身泥土太正常了,等晾乾了就可以接著穿了。
但是老人接了一盆水直接把鞋子洗乾淨掛起來,她說自己雖然是個老太太,
但是衣服鞋子髒了都是立馬洗的。
看得出老人非常勤快,老人說自己的鞋子都是自己親手做的,
孩子們小時候的衣服鞋子也都是她自己為孩子們做的。
老人養大幾個孩子已經非常不易,等到孩子們成年後,她沒錢為兒子們蓋房娶媳婦,
只能靠他們自己去謀生路,後來四個兒子中有兩個給人家當了上門女婿,就很少回來看她。
回來看望她最多的就是家中的三兒子,因為這座山的後邊有老三家種的玉米地,
秋收的時候有可能會到老人家中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忙的。
女兒們嫁出去後還是不放心老人住在這裡,子女們都希望老人能跟著她們一起生活,
但老人家自己一個人習慣了,每個人生活習慣都不同,所以不想到孩子們家裡生活。
只想待在這個自己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山溝中,這裡是她最熟悉的環境,
這樣一來就只有女兒們有空了會回來看望她,給她送些吃食和日用品。
老太太說她自己聽力不好,上了年紀耳朵有點背,記者湊到老人耳邊大聲說話才能勉強聽到,
得知一行人前來的目的後,她熱情的為大家搬出小板凳,邀請大家坐下別站著。
老人自顧自地說著自己的情況,她說這個村子叫白石崖,只有兩戶人家,
一個是她,離他們家不遠還有一個孤寡老人,就再無其他人生活在這裡了。
剛看到記者一行人時,她還以為是她們家的孩子回來看望她,
激動地喊了好幾個名字,結果幾個人都說不是,說到這裡老人不好意思的說自己是認錯了人。
得知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記者後,老人尷尬地笑了笑,
說自己經常會認錯人,看到路人時也經常喊孩子們的名字,太長時間不見已經記不清他們長什麼樣子了。
記者一行人,在山上四處轉了一圈後,發現確實沒有其他人居住,
就又回到了老人的家中,這時老人已經開始準備午飯的吃食。
走進老人的廚房可以看到,就是地地道道的那種農家人的廚房,
一口大鍋架在用泥土壘砌的灶臺上,鍋中冒著熱氣,老人解釋說這是在燒水,一會蒸一鍋饃饃。
旁邊是堆得整整齊齊的柴火,右手邊是一塊大木板加上兩排磚頭的支撐,
切菜的案板就有了,旁邊還有幾個碗和炊具,整個屋子很擁擠,但是卻看得出老人收拾的很用心。
只見老人動作麻利地洗了洗手,從紅色的小桶中拿出白麵粉撒在案板上,
一邊讓工作人員坐下等,一邊說一會就蒸好了,不嫌棄的話就在家吃飯吧。
她拿出家裡的堿面,可能是山上太過潮濕也可能是放的時間有些長了,
堿面都已經變成了塊狀,她拿了一塊放在水裡化成一小碗水,加入了麵粉中。
她很快就揉好了麵團,切成了大小差不多的小劑子,
然後從另一個小紅桶中拿出了要用到的白糖,快速地包了幾個糖包,擺在了鍋中的篦子上。
隨後又和了另外一塊面,說話間,記者了解到老人大概每過三、
四天就要蒸上一鍋糖饃饃,她還笑著說:「你們別看我老了,一頓能吃一個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