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家裡付出越多的人,往往越不被家里人尊重

為家裡付出越多的人,往往越不被家里人尊重
2023-09-25 檢舉

近日,電視劇《親愛的自己》順利收官,該劇自播出起備受關注,

大眾也對張芝芝這個角色有著很深刻的印象。

張芝芝是當今許多女性的真實寫照,能幹、得體,既顧得了家庭,

又能在外頂起一片天,她所有的出發點都是為了這個家。

為了給女兒安排良好的學習環境,她努力與差距懸殊的富太太打交道,

所有的生活都圍著老公和孩子。

可到頭來,卻被孩子說成壞媽媽,被婆婆指責生不出兒子,被老公背叛。

 

慣性思維

這似乎與我們的傳統觀念不符,人們總認為付出就應該得到回報。

但實際上,付出型的人,未必能得到應有的尊重。

愛情中,曾經被珍愛的那一方,在結婚後也會成為主動示愛的一方,這是慣性思維導致的結果。

在沒有組建家庭之前,彼此都很客氣,無論對方為自己做任何小事,都能喚醒我們的感恩之心。

因為你很清楚,世界上的人際交往都帶有目的性,所以在面對他人突如其來的好時,往往會感到無法適應。

相反,我們總會將最好的樣子呈現給陌生人,卻將最暴戾的一面發洩給最親近的人。

 

人在發脾氣時,往往是毫無防備心地釋放潛意識。只有愛自己的人才會選擇包容,

這也導致最愛的人反而成為我們負面情緒的垃圾桶。

願意為家庭付出的人,通常承擔著包容者的角色,因為他們對家的愛最深,甘願先家庭再自己。

但這種付出總是會被當作理所應當,其他成員在長期被動接受下而感到心安理得,

認為付出最多的人所給予的一切,都是應盡的義務。

 

好比大眾熟知的道德綁架,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

甚至不切實際的標準,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

本來以社會道德規範約束他人做一些合理的事,使社會公德更完美是很美好的,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