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是養出能吃苦的孩子

去年看過一個新聞,發生在上海,一位母親在開車的路上,一直在責罵自己的孩子,
這位孩子的情緒當時很崩潰,就選擇了跳橋自殺。
看到這裡很心痛,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被她母親終結了。
我想,這家人會終身活在後悔當中。的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多跟孩子去溝通,
不要輕易地否定他們,這樣只會讓他們更自卑。
如果這名孩子抗挫的能力很好,是不是也不會釀下這樣的結局。
人生匆匆,家是溫暖我們每個人的港灣,你既然作為父母,更多的是要理解孩子,
有了問題你們要共同的去解決,這樣才會有利於家庭的和諧,同時還會養育出受挫能力強的孩子。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大概是對「吃苦教育」最早的闡述。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以「吃苦教育」為主題,對2017人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顯示:4/5的受訪者認為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是有必要的,2/3的受訪者認為「吃苦教育」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其實,「吃苦教育」一直是個爭議較大的話題,有的父母認為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可以磨練孩子的意志,有的父母則認為讓孩子度過一個輕鬆快樂的童年才是首要目的。
但不得不說,最好的家庭教育,或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父母,就必須讓孩子學會吃苦。這種苦,不是僅對孩子的身體鍛煉,更是對於他們人格精神塑造有極大幫助。
最好的家庭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No.1
一次吃苦勝過一萬次說教
前段時間,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報道。
一個泰國的5歲男孩,早上起床不願意上學,他的父母怎麼勸都沒有用。
這個場景對我們而言都很熟悉,但這位泰國媽媽的處理方式卻很不一樣,她幫孩子請了一天假,帶著他去撿垃圾。
一開始,孩子還因為不用上學而高興,但沒多久,就開始喊累了。
這個媽媽絲毫沒受影響,還是帶著他走了3.5公里,用一小袋空瓶子換了2泰銖。
孩子累得實在走不動了,想做公車回家,結果因為錢不夠而作罷。經過冰淇淋店和餐廳,孩子一次次的停留,又不得不繼續前進。最後,孩子跟媽媽說,“媽媽,好累,好熱,我想上學,我要回家。”
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與撿垃圾相比,回家上學實在是幸福太多,這個媽媽用最簡答乾脆的方式,讓孩子認清這一點。
前些日子,我在一本文學雜誌上也讀到一個學者與之相似的故事。
他說:我的一位研究生同學,是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的高材生,在讀高中的時候,他曾覺得學習太辛苦想休學。他的爸爸拗不過他,於是就同意他暫時在家,但不能閒著,而是下地干農活。
結果,每天早出晚歸,風裡來雨裡去,不到半個月,他就大呼辛苦,最後心甘情願回去上學。
而且比以前更努力用功,高考的時候,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全省最好的大學,讀研的時候,又考上了清華大學。
真真切切的吃苦體驗,遠勝於各種語言堆砌的說教;學習是最直接改變命運的方式,學習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
最好的家庭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No.2
有智慧的父母,都會讓孩子吃苦
拍完《讓子彈飛》之後,姜文便從大眾視線中消失了整整一年。這一年的時間,他帶著兩個兒子到新疆鍛煉,住最簡陋的房子,實行最嚴格的計畫。
姜文把從小嬌生慣養、備受寵溺、總愛無理取鬧的“小公子”,硬生生鍛煉成,精力充沛、身體強壯、能夠在高原上飛奔,與野兔賽跑的“野孩子”。
他說:如今的小孩,最缺乏的食物不是營養品,而是苦頭。多吃苦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既鍛鍊了身體,又增強了能力。少時吃苦不算苦,算財富。
最好的家庭教育,都會讓孩子吃苦!
去年夏天,樂嘉帶著4歲半的小女兒靈兒徒步沙漠,四天走完了76公里。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腿上和腳上起了水泡,覺也睡不好,半夜裡帳篷太熱,被蚊子圍攻…
面對這些困難,兩個人都沒有放棄。他說:帶女兒去健行沙漠,是想讓孩子明白,身為一個女孩,這一生必須學會獨立和堅持。
雖然這次健行因為孩子年紀小、強度大而備受爭議,但無可否認,野外生活經驗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堅韌毅力,提升孩子對於艱苦環境適應能力。
還有一些例子,例如:華人首富李嘉誠對於李澤鉅與李澤楷兩兄弟,一直以來所奉行的就是「吃苦教育」。
他堅信,教孩子學會自立自強,學會做人處世,比給他金山銀山強百倍。
他從來不用私家車接送孩子上下學,而是讓他們每天擠電車,他極少給孩子零用錢,鼓勵他們用課餘時間做兼職,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節儉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