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躺著坐著,都對身體健康有害?飯後真正要做的是這4件事

吃完飯就坐著刷手機、靠在沙發上看電視,甚至有些人一吃完飯就想躺下小憩一會兒。
看起來這些行為再自然不過,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習慣」其實正在悄悄傷害你的健康?飯後到底該怎麼做,才對身體最有利?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飯後這段“黃金時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最好別碰。
躺著、坐著,影響的不只是消化
很多人覺得飯後犯困,躺一會兒、坐一坐是最舒服的選擇。但飯後立刻躺下 或長時間 坐著 ,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可能比你想像的要大得多。
飯後胃裡裝滿了食物,胃需要充足的血液和空間來完成消化任務。如果此時躺下,胃部位置改變,容易導致胃酸逆流,出現胃酸倒流、灼熱、胸口發悶等不適。尤其是胃食道逆流症患者,飯後躺臥幾乎是「自找罪受」。
即使是健康人群,經常飯後就躺,也可能在長期內破壞食道括約肌功能,慢慢演變成慢性逆流性疾病。
至於飯後久坐,同樣不是個好主意。血液此時大部分集中在胃腸道參與消化,如果你久坐不動,血液循環變慢,可能讓消化時間變長,還容易感覺肚子脹、消化不良。
更嚴重的是,長時間飯後久坐會增加脂肪在腹部堆積的風險,這跟久坐族常見的「啤酒肚」其實脫不了乾系。
飯後最不推薦的兩件事,一是立刻躺下,二是連續久坐不動。但那是不是代表飯後必須立刻站起來運動?當然也不是,飯後真正該做的,是下面這4件事。
1.散步,但別快走
飯後散步被很多人奉為養生“黃金標準”,但方式不對,也可能適得其反。
飯後進行適度散步,確實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加速食物消化,避免積食、脹氣,還能幫助控制飯後血糖水平,特別適合有糖尿病風險的人。
但這裡的關鍵在於「適度」二字。 飯後快走、跑步、爬樓梯這些高強度活動,不但不會幫你消化,反而會讓胃在「晃動」中加重負擔,容易引起胃痙攣、噁心甚至嘔吐。
最好的方式是飯後休息10到15分鐘後,進行10到20分鐘的緩慢散步 。走的速度要像逛街一樣,不喘、不累,最好是在空氣流通、環境安靜的地方慢慢走。
有人問,能不能邊走邊打電話?其實也不建議,因為說話會讓你吞嚥更多空氣,可能會引起脹氣。
2.喝點溫水,別碰冷飲
很多人吃完飯喜歡喝點飲料,尤其是冰飲料、甜飲料、奶茶等等,覺得這樣「解膩」。但這些飲品對剛吃完飯的胃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
胃在飯後努力分泌消化液,這時候突然灌入大量冰冷飲料,會刺激胃血管收縮,影響消化液分泌,延緩消化過程,長期下來甚至可能造成胃動力下降。甜飲料的問題更大,除了影響消化,還會迅速拉高血糖、增加胰島素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