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相關研究:白天多睡1小時,阿茲海默症機率或增加30%,真的嗎?

午睡相關研究:白天多睡1小時,阿茲海默症機率或增加30%,真的嗎?
value101 2025-06-25 檢舉

 

午睡,一直是很多人眼中的「養生神器」。尤其是上了年紀的,吃完午餐躺上一會兒,彷彿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但最近有研究提示:白天午睡時間每增加1小時,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可能增加30%

 

這個結論聽起來有些刺耳,甚至讓人有點不敢睡覺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午睡真的會「睡出」癡呆嗎?或者說,問題真的出在「睡覺」嗎?

來,細細琢磨一下。

 

睡得多,腦子更糊塗?科學研究說了什麼

這項引發關注的研究,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聯合完成的長期追蹤調查。研究對象為超過1,400名老年人,持續觀察了長達14年的睡眠與認知狀況變化。

他們發現,白天午睡時間顯著延長的人,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也更快 。平均而言,午睡時間每增加1小時,阿茲海默症發生的可能性上升了近30%。

聽起來蠻嚇人。但問題不一定出在“睡”,而可能出在“為何睡得那麼久”。

 

午睡時間變長,往往是大腦功能下滑的早期訊號。這是研究者更傾向的解釋。也就是說,認知能力下降本身會讓人更容易感到疲憊、嗜睡,而不是午睡導致了失智症。說白了,不是“多睡導致癡呆”,而是“癡呆前兆讓你想睡”

這種「雞與蛋」的因果關係在臨床研究中總是難以一刀切。大腦的衰老,往往悄無聲息又步步蠶食,而睡眠的變化可能正是其中最早的蛛絲馬跡。

 

睡眠與大腦的那些複雜關係

人腦是個極為複雜的系統,睡眠對它的影響遠不止「休息」這麼簡單。優質睡眠能清除大腦的代謝廢物,包括與阿茲海默症密切相關的β-澱粉樣蛋白 。這是一種會在腦組織中沉積的異常蛋白質,被認為是老年癡呆症的「毒源」之一。

當夜間深睡眠時,大腦會啟動一種類似「洗腦」的機制,透過腦脊髓液的流動清理這些廢物。但問題來了:如果夜裡沒睡好,白天補眠能不能彌補?目前的研究並不樂觀。

 

午睡補眠並不能完全取代夜間的深度睡眠 。尤其是年紀大了之後,睡眠結構本身會改變:深睡少,淺睡多,容易醒,入睡慢……這些都讓夜間睡眠品質下降。結果,白天昏昏沉沉,只能靠打盹兒「續命」。

但這種「碎片化」的睡眠方式,恰恰會打亂人體的生物節律。生理時鐘紊亂,反過來又會打擊夜間睡眠質量,就像一個惡性循環的陷阱。你越睡不夠,就越睏;你越困,就越白天亂睡。

久而久之,大腦的認知效率下降、記憶力變差、思考變慢,就不奇怪了。

 

午睡的文化慣性與現實錯位

在許多東方文化中,午睡幾乎成了一種生活習慣 。尤其是中國人,「子午覺」的說法流傳已久。小時候中午不午睡,老人會說「傷肝」;上學的時候老師會說「不午睡下午腦子不靈」​​。這種“午睡神話”,在現代生活節奏中仍然根深蒂固。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