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9個字,或能幫您預防心血管疾病:活血、溶血栓、通血管

心血管疾病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越來越多年輕人也加入了高血壓、冠心病、腦梗的隊伍。
真正保護心血管的“藥”,不一定在藥局裡,而是藏在每個人的生活習慣裡。
血液流得快,病就來得慢
人體的血液,就像送快遞的小哥,負責把氧氣和營養送到全身各個角落。如果這個「快遞員」走得慢、走不動,甚至半路出事(例如形成血栓),身體的各個器官就會跟著出問題。
血液如果太黏,就像車胎漏氣,跑不快,容易出故障。而血栓,就是血管裡的“攔路虎”,它會堵住血流,讓心臟、大腦等器官“斷糧”。這時候,就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腦梗,甚至猝死。
一個健康的心血管系統,最起碼要做三件事:血液不黏、血管不堵、血栓不生。這就是「活血、溶血栓、通血管」這14個字的全部意義。
血液不黏,靠的不只是喝水
很多人聽說喝水能稀釋血液,就拼命喝。但光靠喝水,遠遠不夠。血液的「黏稠度」受許多因素影響,例如吃太油、動得太少、情緒太緊張,都會讓血液變得「像漿糊一樣濃稠」。
想讓血液流得順暢,得從生活中的每一口飯、每一個動作做起。
例如早餐時吃一小把核桃或花生,不僅能提供優質脂肪,還能幫助「清洗」血液裡的壞脂肪。午餐別總是大魚大肉,一碗綠豆粥、一份炒西蘭花 ,都是讓血液更清爽的好選擇。
多走路,是最便宜的活血法子。就算只是每天多走兩站的距離,也比整天坐著強。動起來,血液才不會「賴在沙發上」。
血栓不是病,但它能要命
血栓其實是血液裡的“小疙瘩”,有點像廚房下水道裡卡住的一團菜渣。它不一定馬上發作,但一旦堵住主要血管,就會像水庫決堤一樣,來不及搶救。
真正可怕的是,很多血栓“悄悄長”,沒有明顯症狀。有些人前一天還在跳廣場舞,隔天突然暈倒送進ICU。醫生檢查發現,是腦血管被血栓堵住了。
血栓不是病,卻能比病還危險。
為了防住血栓,除了保持血液流暢,還要特別注意兩個時段:一個是早上剛起床,一個是晚上準備睡覺前。這兩個時候,血液最容易變黏,血栓最容易形成。
起床後別急著下床,可以先在床上活動一下手腳,再慢慢坐起來。睡前不要吃太多,尤其是油膩的宵夜,否則血液裡會堆滿脂肪,像是下水道倒進去一鍋油。
血管通不通,有時身體早就提醒了
血管堵了,身體會悄悄發出訊號。只是很多人沒當一回事。
一走路就腿疼,走一會兒就得停下來歇歇,這很可能是下肢血管已經有了阻塞。再手指發麻、腳冰涼,也可能是血液流通不良的表現。
別總以為這些是「年紀大了」的正常現象。有時候,血管已經在「求救」了,只是你沒聽懂。
還有些人,突然覺得胸口悶、壓得慌,像有塊石頭壓著。這種情況要特別警惕,是不是心臟的血管出了問題。
如果這種胸悶是走路或爬樓時更明顯,休息後又緩解,那就更要注意,可能是心絞痛的前兆,建議盡快到醫院做個心電圖或冠脈檢查。
菜籃子裡就有“溶栓藥”
想要防血栓,不一定要靠藥,很多食物就有幫助。比如:
洋蔥 ,裡面的硫化物能減少血小板黏在一起,相當於給血液“打潤滑油”; 西紅柿 中含有番茄紅素,能讓血管壁更有彈性; 黑木耳 裡的活性物質,像個“清道夫”,能幫助清理血液裡的垃圾。
每天吃一片黑木耳,不輸小藥丸。
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地瓜 也是護血管的好幫手。它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減少血液中的脂肪堆積。而 蘋果和獼猴桃 ,則能提供豐富的果膠和維生素C,幫助血管保持年輕狀態。
以下是一些常見食物對心血管的作用:
食物 |
主要作用 |
洋蔥 |
減少血小板聚集 |
黑木耳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