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歲的70歲後,處處是離別

詩人王維說:“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70後的我們總以為,人與人離別,還能重逢,情誼是無窮無盡的。
半生過後,才發現,很多的離別,只有悲痛。
更可怕的是,悲痛的時候越來越多,人與人的關係也越來越現實。
往後餘生,到處都是離別。
01
父母的離開,永遠的痛 。
小時候看父母,是無所不能的。萬一父母做不到,自己就百般不愉快,很失望。
到了成年,我們離開家鄉,到外面打工。逢年過節,再回來,一家人團聚。
現如今,父母也七、八十歲了。常常聽父母哀嘆:“也沒有多少時日了。”
我們反覆安慰:「沒事,這人均壽命長了,人的生活好了。」說完,再看看父母的病痛,就沒什麼底氣了。
父母是擋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簾子。一旦父母過世,我們就直接面對死亡。
這樣的道理,看多了,心就特別痛。尤其是父母過世之後。
一大批家庭,父母之中,總有人已經過世。
餘光中說:“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裡頭。”
離別父母,重逢,卻在清明節。就算和父母很近很近,也聽不到父母喊你的乳名,不能給父母端茶送水。
真的別以為,來日方長。等自己有錢了,有大房子了,再讓父母來住幾日,享受天倫之樂。歲月不饒人,更不等人。
02
朋友的離開,心照不宣。
小時候讀《故鄉》。
看到少年閏土,守護西瓜地,和魯迅一起捉鳥,講述小動物偷西瓜的樣子。
兩個玩伴成年之後,一個去外地發展,成為了作家;一個在老家種地,變成了蒼老的老農。
再見面,閏土喊魯迅一句「老爺」。這人與人的關係,忽然就陌生了。
70後,還記得玩伴嗎?大家一起下河游泳,一起到田裡抓泥鰍,山裡砍柴。
到了農忙的時候,也會在田間地頭相遇,比一比誰插秧更快。
一個烤地瓜,大家分開來,吃得津津有味。
玩伴也會鬧騰,踢毽子,攻城,打彈珠......遊戲是很多的,稍有不慎就爭起來,沒有人認慫。
哭鼻子是有的,但是很快會擦乾眼淚,又一起嬉鬧。
現在呢?你回到老家,也沒有幾個玩伴了吧。多數的同齡人,都外出打工,然後就不會回來了。在外地定居的人,越來越多。
還有職場的朋友,早已習慣了利益交換。
撇開利益,你會發現,自己是沒有朋友的。很久不見的人,忽然聯絡你,都擔心是騙局,信任度降到零。
老同學、老同事、同行、家鄉等,都是看起來像朋友的人。從一個利益場,到另一個利益場,這友情就不見了,甚至都會露出獠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