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方頓悟:家庭經濟穩定了,才能情緒穩定

陳海清是冷凍廠總廠副主任,薪水不薄,有房也有存款。
老婆想看排球賽,他馬上就買電視機回來;老婆喜歡吃冰淇淋,立刻就搬一個大冰箱回家。
蔡曉豔的小姑婚姻出現了問題,被娘家趕出門時,夫妻倆又出錢又出力地幫她安排房子。
夫妻倆遇到的最大磨難,就是兒子邵一帆被診斷出視網膜母細胞瘤,需要十萬塊的巨額手術費。
也是因為此事,陳海清破釜沉舟外出闖蕩經商,靠著獨到的眼光很快賺到了十萬塊錢,不僅幫助全家度過了這個危機,小家庭也從此愈發蒸蒸日上。
人到中年才發現,家庭經濟穩定了,才能做到情緒穩定、閔家幸福。
有錢的時候,不會因為你多買了幾件衣服吵架,不會為了孩子上一個興趣班爭論不休,更不會因為突如其來的疾病怨天尤人…
有錢的時候,生活不缺吃不缺穿,想買什麼都能買得起,沒有壓力與負擔,心情自然變得愉悅。
所謂歲月靜好,從容自若,不過是因為錢包夠厚、後路夠穩。
03
有人曾問:人活一世最好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子?
作家亦舒的一句話深入人心: 當我四十歲時,身體健康,略有積蓄,丈夫體貼,孩子聽話,有一份真正喜歡的工作,這就是成功。
人生過半,終於明白,家庭幸福安康,就是最大的成功。
想要把家庭經營得溫馨幸福,首要任務就是好好賺錢,確保經濟穩定。
小說《我不是廢柴》中,那偉和沈琳是一對中年夫妻。
兩人打拼多年,那偉一路做到公司高層,沈琳在生娃後成為全職媽媽。
可是一場意外,他們的美好生活徹底破碎。
那偉被前老闆利用,替其填了龐大的窟窿,工作也變得岌岌可危。兩人因此大吵一架,沈琳還在爭吵後離家出走。
可是在吵過之後,夫妻倆決定互相扶持,共同面對生活的風雨。
那偉選擇自己創業,想博出出路。沈琳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也選擇重歸職場。
她先在一家小公司擔任人力經理,結果因招募失誤而被解僱。
之後乾脆抹下臉面,向著不熟悉的月嫂領域進軍了,卻因為客戶的不尊重和騷擾而辭職。
後來,沈琳決定利用自己的特長,開始擺攤賣鹵貨,結果意外的生意越做越紅火。
反倒是丈夫那偉創業失敗,每天頹廢不已,自暴自棄開始擺爛。
有一次下著暴雨,那偉幫著沈琳把小推車推回家。
看著老婆在雨中不屈的身姿,那偉愧疚不已,他的虛榮心徹底被粉碎了。
他把自己的豪車賣了,換了一輛便宜的,並且決定先開著網約車等機會,就這樣,一家人的生活終於在幾經波折後步入正軌。
一位作家曾說過:
「到了一定年紀,沒有穩定的收入,沒有存款,親人遇到事情你拿不出錢,你就會明白,面子啊,感情啊,在錢面前什麼都不是。”
人到中年方領悟,沒有什麼比好好賺錢更重要的事。
因為我們早已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家人,為整個家庭而活。
努力搞錢不是庸俗,而是給家人托底的底氣,是給父母、愛人、孩子一個堅實的保障。
04
這麼多年,有句話我一直銘刻於心:
“家庭的第一核心,永遠是經濟而不是感情。 ”
只有經濟基礎穩了,和家人的感情才能長久。
站在中年的山脊上回望,我們終將懂得:
那些精打細算的帳本,其實是在為家人的笑容投保;
那些努力加班的深夜,是在為孩子的未來存下星辰大海;
那些狼狽賺錢的時光,終會化作父母病床前的從容底氣。
所以,還是那句話:沒事少矯情,有空多賺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