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方法,無痛養成“反內耗體質”

7個方法,無痛養成“反內耗體質”
value101 2025-04-25 檢舉

先把眼前的事做完,然後再統一去處理。

拿破崙當年帶兵的時候,也是千頭萬緒,不勝其煩。

但是他卻發明了一個「抽屜法」。

他在大腦中劃分了許多個的抽屜,凡是不急著處理的事情,一律放在抽屜裡,然後關上。

這樣這件事就不會消耗自己。

人的大腦就像是手機一樣,如果後台一直有太多任務霸佔內存,不僅會變得卡頓,耗電量也會直線上升。

把後台的任務暫時關閉,收納起來,這樣才能減少消耗,讓自己可以更有效率地專注當下。

 

05

 

作家梁爽曾經提出過一個:「黏稠思維」。

意思是說:很多人的內耗,是因為缺乏邊界感,常常把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混雜在一起。

彼此之間糾纏不清,最後剪不斷,理還亂

《巷人家》裡的莊超英就是如此。

為了給別人補課,反而影響自己孩子的學習。

兩個高中生天不亮就往他家跑,大人睡不好。

他好面子,心裡糾結,卻總是拒絕不了,是鄰居宋瑩幫忙出頭,他才得以把自己解救出來。

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這樣的老好人。

面對別人的請求總是難以拒絕,自己明明一堆事,還是要替別人收拾爛攤子。

弄到最後,自己累得七葷八素的,別人還不領情。

我們現在常說:課題分離。

管好自己的事,別操心別人的事。

建立邊界意識,收束自己的能量,把自己的事情管好,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06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塞車的經驗。

我記得有一次,我趕高鐵,但起晚了,導致時間很緊張。

然後去高鐵站的路上又遇到了塞車。

看著地圖上大段的紅色,我知道這班車一定是趕不上了。

然後我直接讓師傅掉頭,去小吃店吃了個早餐,然後改簽坐下一班。

塞車這個事情就屬於不可控的事情,它不會因為我生氣、抱怨就會改變。

起晚了就是起晚了,事情已經發生了,後悔也沒用。

我能做的,就是看看下一班高鐵的時間,然後看看中間時間自己能安排些什麼。

《尼布爾的祈禱文》裡有這樣一斷話:

請賜給我寧靜,好讓我能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

請賜給我勇氣,好讓我能改變,我能改變的事;

請賜予我睿智,好讓我能區別,以上這兩者的不同。

不要讓不可控的事情消耗自己,把精力放在可控的事情上,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清醒。

07

 

這兩年,網路上一直在流行一種「發瘋文學」。

宗旨是:拒絕精神內耗,有事直接發瘋。與其委屈自己,不如為難別人。

在過去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情緒穩定。

但是情緒穩定的代價是自我的內耗。

佛洛伊德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

它們只會埋在心裡慢慢腐爛,把你的個性慢慢扭曲,慢慢污染。

以前老話說的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如今當代年輕人奉行的是:忍一步乳房增生,退一步卵巢囊腫。

與其把自己憋出病,不如把情緒釋放出來。

所以聰明人懂得表達自己的攻擊性,適當地宣洩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瘋狂內耗自己。

但是情緒的釋放必須有度。過度發洩傷人傷己。

其實除了發脾氣之外,去減壓室、寫日記、找朋友吐槽,也都是不錯的方式。

 

《莊子》裡說:“為外刑者,金與木也;為內刑者,動與過也。”

外在的苦難,來自刑具;內在的痛苦,則來自自己與自己的衝突。

每個人都是自己內耗的製造者,也是它的終結者。

已經發生的,就讓它過去;沒有發生的,也不必憂愁。

不抱怨,不在意,不焦慮。

停止消耗,活在當下,倒掉鞋子裡的沙子,人生才能迎來新的轉折。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