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人會不會晚景淒涼,看他的嘴就知道

《週易》有言:“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大家都有一張嘴,可以溝通,可以唱歌,帶來和諧美好。
可是張口就來,人生就很不吉利了。
看看我們周圍的老人,他們分明有錢,也有房子,但是日子卻很不好過。
就是在大城市裡,也有一些老人,一直孤獨,過世了也沒有被及時發現。
別急著同情那些晚景淒涼的老人,也要想想「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通常,命不好的老人,嘴巴有以下幾個特點。
01
老人張口就數落媳媳,破壞家庭關係。
很多老人,一開口就說:“我有兒子,有女兒。”
意思是說,靠兒子女兒就夠了,媳婦女婿靠邊站。
殊不知,媳婦和媳婦女婿,是夫妻關係,是個牢牢綁在一起的小家庭。
兒女也在很多時候,要均衡自家、父母家的利益,感情等。兒女也會有私心,更重視小家庭建設,哪能因為父母,就丟了婚姻和孩子呢?
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
老人把媳婦女婿不當自家人,就是等於把手心手背的肉,丟掉了一面。養老的依靠,也就少了一半。
一旦媳婦女婿來點枕邊風,或是他們當家,老人就肯定沒有好日子過。
在二十四孝中,長孫夫人,年紀很大,牙齒也掉光了,無法好好吃飯。媳婦唐夫人就想辦法用乳汁餵養。
長孫夫人對兒媳說:“無以報新婦恩,願子孫婦如新婦孝敬足矣。”
一句感恩的話,讓媳婦更加孝順。
有了媳婦的孝道,媳婦也能騰出時間工作,後來媳婦都當了高官。
老人真的不要挑剔媳婦女婿,不要把他們當外人。而是多發現他們的優點,學會關愛。用愛喚醒愛,孝道就是愛。
02
老人張口就暴家醜,兒孫恨之入骨。
有一種老人,就在家裡「拉仇恨」。
老人一開口,哪壺不開提哪壺。
特別是老人在外人面前,把醜事說得天花亂墜,還要讓外人評理。
外人呢?也會評理,但更多的是看了一場笑話,然後多了一些談資,也有了一些快樂。
看看魯迅在《祝福》中寫的祥林嫂。她嫁人了,又死了丈夫,被婆婆逼著改嫁給了賀老六。
再婚後,她的孩子又弄丟了。丈夫也扛不住了。
所有熟悉她的人,都聽她講自己的醜聞,津津樂道的樣子。
最後,「最慈悲的老太太們,眼裡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
看到最後,應該是明白了,醜事是自己的痛處,家庭的痛點,別人愛莫能助,只是好奇。
老人把醜事都說透了,兒孫的臉面,都丟光了。這時候,兒孫會怪罪老人多嘴,因而家庭內部,彼此處於仇恨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