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傘的孩子才會努力奔跑,有兒子給兒子看,沒兒子就讓女兒看,很有教育意義

太有哲理了,有的讓兒子看看,沒的讓女兒看看,會很受益:沒有傘的孩子才會努力奔跑。
01
當父親感嘆著氣,顫抖著手將流動求借來的4533元遞來的那一刻,他明確地明白交完4100元的學費、雜費,學期屬於他自由支配的費用就只有433元了!
他也清楚,老邁的父親已經無法竭盡全力,再也無法給他更多。
「爹,你放心吧,還有一個丈夫,兒子腿呢。」強抑著辛酸,他笑著安慰父親,轉身走向那條彎彎的山路。
轉折的剎那,有淚水中斷。
穿著那雙半新的膠鞋,走完120哩山路,再花上68塊坐車,終點就是他夢寐以求的大學。
到了學校,家鄉的車費,交上學費,他的學費只剩下可憐的365塊。
5個月,300多塊,該如何分配才能撐過這學期?
02
看著周圍那些穿著時尚的電子產品,穿著時尚品牌的同學來往往,笑著沖他打招呼,他也跟著笑,只是無人知道,他的心裡正淚水洶湧湧來。
飯,只吃兩頓,每餐控制在2塊錢以內,這是他給自己擬定的最低糧食。
可以改成這樣,也無法維持逐漸結束。
思來想去,一心狠,跑到手機店花150塊買了舊手機,除了能打能接聽外,僅有簡訊功能。
隔天學校的各個宣傳欄貼出了一張手寫的小廣告:「你需要代理服務嗎?
如果您不想去買飯、開水、交納話費,請打電話告訴我,我會在最短的期限內為您服務。
校內代理每次1元,校外1公里內代理每次2元。 」小廣告一出,他的手機幾乎成了最單一的「熱線」。
一位大四美術系的師哥第一個打來電話:「我這個人很懶,早上不敢起床買飯。這事就拜託你了!」。
“行!每天早上七點我準時送到你的寢室。”
他興奮地剛記下第一筆生意,另一位同學發來短信:“你能幫我買雙起重機504嗎?41碼,要防臭的。”
他是個男孩。
進入學校沒多久,他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校園裡,尤其是三、大四的學生,「蝸居」一族越來越多。
所謂「蝸居」就是一些家境比較好的同學整日縮在宿舍裡看書、玩電腦,甚至連飯菜都不願下樓去打。
當他又在大山長大的時候,坑洞不平的山路給了他一雙「快腳」。上五樓六樓恍一眨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