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往往是這3種人

人到中年,拼的是存錢能力
從去年到今年,聖誕節、情人節,還有前段時間的“女王節”,這些往年熱鬧的節日,氛圍都略顯冷清。
朋友圈裡沒有了各種曬禮物、曬大餐的圖片,大家對於「好好愛自己」的理解不再是瘋狂消費。消費降級的背後,是生活中處處需要用錢的現實。
人到中年,年齡上去了,薪水卻不長了,每天在公司都可能面臨被優化的風險。同時,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有時壓得人喘不過氣。這時,你就越發體會到錢包鼓鼓的,才是自己最大的底氣。
想保住錢袋子真的不太容易,消費的慾望和陷阱處處存在。
心情不好來一頓大酒,或是賭氣買一個包包,以為這樣可以換來解脫和快樂,卻在空虛寂寞中失去生活的方向。
「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風風雨雨一路走來,我們才懂得適當的未雨綢繆與活在當下同樣重要。
人到中年,我們許多的觀念都被措不及防的顛覆,令人頭痛。面對年齡焦慮、失業危機、家庭變故等等問題,我們發現“錢包的厚度,決定了生活的自由度”,明白了財富的積累會從低谷中把我們再次托舉,給足我們安全感。
臉面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物質支撐,尊嚴將被他人踐踏在腳下摩擦。
當錢包鼓起來,才能托起中年往後的生活,才有對生活說「不」的權利和底氣。
一個人身無分文的人,很難擺脫生計的束縛,只能為生活低頭。反之,有了錢,就能擁有獨立人格,受委屈時,有說不幹就不幹的勇氣。
存錢,能讓我們在面對人生選擇時,多一份從容灑脫;遇到困難時,少拖累家人。遭遇天災人禍,不用四處求人;面對煩人的社交、無意義的工作,能隨時瀟灑離開。
對大多數的普通人,最好的理財就是儲蓄。
每個月定量的存一筆錢,就算數額不大,也會積少成多。
了解家裡開銷的去向,可有可無的東西先擱置一下,或許就發現自己已經有了同款,或者就不喜歡、不需要了。錢要花在刀刃上。
生活中難免有人情往來,沒有必要盲目跟風,更沒必要為了面子「打腫臉充胖子」。不如用時間和金錢來提升自己的能力。例如為自己投資知識付費,花點小錢培養自己的一個嗜好,為家人的快樂預留經費,實現一次全家出遊的目標。
有人覺得談錢俗氣,但在現今社會,手上沒錢確實會心裡發慌。
我們都到了不能輕易生氣的年紀,存錢是我們生存的最大底氣,不求人前擺闊,只求危機時不囊中羞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