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走了,再婚已經過時了,現在流行這3種活法

80歲時,他背不駝、腰不弓,健步如飛,游泳動輒千米,騎行幾十里路更是不在話下。
90歲時,他還照樣能騎腳踏車,走起路來依舊虎虎生風,一點不遜於年輕人。
到了100歲時,在方老先生的養生之道的幫助下,他身體依舊硬朗,甚至仍在堅持創作。
比林斯有句話說得很對:“不要到失去健康,才開始充分注意健康。”
人到暮年以後,自己所擁有的最大財富,就是健康,而且一旦失去,便很難再拿回手中。
擁有了健康,晚年才有生活的底氣,學會了養生,才能將生命延展,活得精彩。
03
學會獨處,享受孤獨
有人說:“婚姻對每個人而言,既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束縛。”
確實如此,當愛情步入婚姻的殿堂以後,它讓雙方都多了幾分牽掛,也讓彼此有了羈絆。
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有過爭吵也有過感動,彼此都已習慣了對方的存在,難分你我。
也正是在這樣的磨合中,雙方不得不做出妥協與讓步,犧牲一些自我,以成全整個家庭。
但隨著伴侶的離去,種種美好的回憶雖然跟著遠去,但自己也變得更加的自由和隨意。
曾經的吵鬧會消散,變成瞭如今的寧靜,曾經的紛擾會結束,變成了現在的孤獨。
雙人同行,固然有心曠神怡、四目相顧的歡樂,獨處孤行,也有專屬於自己的怡然自得。
有些變化,自己必須去適應,有些轉化,也是自己人生重開的起點。
還記得那個靠著拾荒,資助貧困孩子上學的退休教師王坤森麼?
十年前,他便靠著回收廢棄物品賺錢助學,讓7個孩子成功考上了大學,可謂功德無量。
但今年的5月29日,他的老伴王秀雲奶奶因腦梗離世,他卻沒有多餘的時間傷心。
第二天,他便重操舊業,繼續著自己的拾荒生活,孤獨地實踐自己的諾言。
一個人的生活雖然孤獨,卻也可以享受寧靜,當你真正適應了生活,一切都將如故。
時間,是治癒一切的解藥,靜下心來,你會發現,人生還有許多美好,值得自己欣賞。
很喜歡《百年孤寂》中的一句話:
「一個幸福晚年的秘決不是別的,而是與孤獨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
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關鍵在於自己如何選擇道路。
你可以在悲痛中哀嚎,也可以收拾好心情,為了更美好的明天,整裝待發。
無論自己再如何掙扎,每個人的最終歸宿,都是自己。
人生下半場,善待自己,熱愛生活,把柴米油鹽過成詩酒花茶,心平氣和,自在隨緣。
餘生,願你我都學會忙碌、留住健康、享受孤獨,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