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生活為什麼這麼難?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這幾年常聽到有人感慨:生活太難了。
嚴峻的就業狀況、孩子的學業壓力、家庭瑣事的柴米油鹽…
每天我們都在努力地生活,大把大把地付出時間、金錢和精力,希望讓生活變得容易一點。
但困難卻像無底洞,彷彿永遠填不滿,讓人很難不感到喪氣。
直到我讀了心理學家李松蔚老師一句話,我才豁然開朗。
他說,我們之所以覺得生活很難,是因為覺得生活本「不該」這麼難。
因為本來不該這麼難,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因為本來不該這麼難,所以即便已經身心俱疲,但還是覺得能再做點什麼。
但我們可能卻忘了,生活本身,可能就是這麼難。
生而為人,盡全力生活的我們,已經很不錯了。
仔細想想,生活中我們似乎都有過這種時候:
工作已經很拼命,收入還是不盡人意。
明明已經疲憊不堪,但還是覺得自己哪裡做得不好,一定還能再做點什麼來改變。
或是孩子成績不好,自己各種急著上火,四處打聽補習班。
自己和孩子都心力交瘁,但還是擔心是不是自己做的還不夠。
心理學家李松蔚老師表示,這種焦慮的源頭是因為:
我們總是願意相信,生活的複雜,是可以消除的。
一方面已經不堪重負,一方面不確定是否真的只能如此。
我們害怕是自己沒做好,才讓事情變成這樣。
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忘了,生活本身,可能就這麼難。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我們已經習慣了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適度反思確實能幫助提升,但過度自省卻會徒然加重對困難的感受,造成無用的內耗。
就好比我們都知道生病了要吃藥,但不是吃了藥就立刻就能好。
這個康復的過程可能很長,也可能會復發。
我們不能因為沒有藥到病除,就難過於「怎麼這麼難」。
當我們意識到了「對啊本來就是這麼難」之後,反而能用一個更好的心態。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感受到的壓力,不是來自困難本身,而是源自於我們心中「不應該這麼難」的情緒。
當我們接受了這件事的難易跟自己做得好不好無關,才能真正將目光聚焦到困難本身。
就像羅曼羅蘭曾說:
“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世界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
承認吧,生活本身就很難。
認清現實,停止抱怨,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寫道: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在面對人生的重要節點,我們都會主動或被動地做出選擇。
而在遇到了困難後,也會很容易美化自己未選擇的那條路:
例如工作不順利,會想是不是當初大學讀錯了專業,畢業後入錯了行;
和伴侶感情出現問題,會想是選錯了結婚對象,是不是根本不該結婚;
和孩子溝通不暢,會想是不是自己在某個他成長的時間點缺席了、不稱職了,才讓他變成這樣了……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不可否認,世界上確實存在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蝴蝶效應。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我們,是無數個選擇、無數次經歷的結果。
很多時候,並不會有一件事就徹底導致一個結果。
只是我們會在時間的流逝中,美化自己未曾走上的那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