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生活有多難,永遠不要向孩子訴苦

無論生活有多難,永遠不要向孩子訴苦
value101 2024-05-14 檢舉

不要把你的苦掰一半分給孩子。

 

心理諮詢師若杉分享了一個故事。

7歲的兒子很認真地對媽媽說:

“媽媽,我覺得生了我以後,你過得一點都不好。”

 

媽媽問孩子原因。兒子眼裡閃爍著淚水解釋:

“你要每天早起,準時送我上學,一年到頭都睡不了懶覺,還要送我去鋼琴班,有時候為了誰送我的問題,還要和爸爸吵架,回家還得陪我寫作業。要不是有我,你跟爸爸可以過得很輕鬆呀!”

 

媽媽當場愣住了,她從來沒有想過,兒子會感覺自己是累贅。

因為工作壓力大,媽媽便時常跟兒子說生活的辛酸,說掙錢的不易。

 

媽媽的本意是希望激勵兒子好好學習,體諒父母,沒想到兒子把媽媽的訴苦理解成了:

我是媽媽的負擔,是我讓媽媽這麼苦。

想起一位媽媽說的,不要隨便向孩子訴苦,因為你無意間的訴苦,會讓孩子形成無形的壓力,而你永遠不知道,這樣的壓力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你訴苦、抱怨帶來的負能量,是孩子稚弱心靈無法承受之重。

 

01

不要訴說生活不幸

知乎上有人問:父母經常向孩子倒苦水,對孩子的一生有什麼影響?

網友@小塵  說,在媽媽充滿抱怨的人生里,我就成了最大的犧牲品。

 

在她只有五六歲的時候,媽媽就經常在她耳邊倒苦水:

抱怨老闆各種不好,然後又埋怨奶奶不幫忙,爸爸不顧家,她三兄妹不爭氣……

接著又絮絮叨叨說自己命如何苦,養育她們幾個孩子受了哪些罪,忍了哪些委屈,身體也因為常年受累落下哪些病。

 

媽媽說得很煽情,時不時還流下委屈的淚水。

 

年幼的她,一度覺得媽媽太苦了,總認為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來背負起這個苦難。

可現實是,她什麼都做不了,只能一邊深陷拯救媽媽的無能為力,一邊深受媽媽負能量的荼毒。

就這樣她越來越壓抑,人也變得厭世悲觀,讀初二時就被確診抑鬱症。

直到現在她每個月都還要走進心理諮詢室,去療愈童年受傷的自己。

心理學專家李雪說:向孩子抱怨自己的不幸,是摧毀孩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是啊,孩子是天生的能量接收器。

父母和孩子訴苦,本質上是一場“痛苦轉移術  ”:將自己的焦慮,委屈,怨恨,不滿都轉移到孩子身上。

孩子遭受來自父母的精神絞殺,內在的心理能量就會被消耗殆盡。

這樣的孩子即使他未來再優秀,也深陷負能量的泥沼中,看不見半點陽光。

 

父母倒的苦水,最後都釀成了孩子一生的苦果。

 

02

不要訴說家庭貧窮

清華教授彭凱平曾在一次訪談中說過:

“如果告訴孩子家裡'缺',我們沒有別人好,其實是一種貧窮感的灌輸。它會讓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匱乏感。”

父母愛哭窮,孩子一生難抬頭。

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奇葩說辯手席瑞,曾自曝從小聽到得最多的一句話是:

“家裡沒錢,你媽一個人養你不容易。”

 

這句話是事實,也是跟隨他整個童年的咒語。

 

所以每次跟著大人去超市,他總是低頭看地板,因為害怕看到想要的東西。

有次沒忍住,他盯著一瓶橘子罐頭看了很久,還摸了一下,恰巧被姥姥發現了。

姥姥猶豫了一會,還是買下了。

但回去的路上,姥姥嘀咕了一句:這瓶罐頭七塊九,夠我們吃一頓飯了。

席瑞心裡很不是滋味,那晚,明明是甘甜的罐頭,他卻只嘗出了苦味。

長大後的他,努力改變了生活的不富裕,沒錢的恐懼感卻始終如影隨形。

直到今天,他去一個消費場所,只要身上沒帶夠3倍以上的錢就會感到不安。

甚至,他只要病得不嚴重就不會去醫院。

面對別人對他的好,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欣慰,而是覺得“我不配。”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父母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

父母和孩子哭窮,也許只是隨口一句抱怨,但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種情緒壓迫,讓孩子習慣性壓抑自己,把需求降到最低甚至不敢有。

 

哭窮,限制的不是孩子想要買的慾望,而是孩子認知的邊界。

最終,物質上一時的匱乏,烙印成了孩子心理上長期的貧瘠。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