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的關係,都有點“冷淡”

舒適的關係,都有點“冷淡”
value101 2024-05-13 檢舉

之所以如此搖擺,是因為我們沒有形成清晰的真實自我,也就是內聚性自我。

 

內聚性自我(cohesive self)是心理學家科胡特提出的一個概念。

 

指的是一種基本的,穩固的“我是好的”的感受。

 

在這種情況下,人往往沒有那麼畏懼衝突,因為背後總有一個支持性的感受,即“我是好的”。

 

一旦內聚性自我比較穩固,我們就敢於冒險,敢於適度的表達一些自我。

 

比如,朋友身體痊癒後,跟人聊天的感受變了。

 

她說:

 

“我對自己的感覺更好了,我感覺我可以承受一些衝突了。”

“我說話直接、拒絕了她的邀請、我說我不想去……但我仍然是好的。”

 

我深以為然。

 

其實,社會關係對自我的價值之一,就是通過真實的互動,不斷加固“我基本上是好的”的感受;

 

然而,由於我們自我太弱小、過度委曲求全、把自己給他人帶來的體驗和價值放在第一位。

 

就會越來越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好的,害怕一旦真實表達,就會製造出尷尬和傷害。

 

越是不敢真實表達,自我核心越模糊不清;自我核心越模糊,越不清楚自己到底在關係裡扮演什麼角色。

 

這是一個死循環。

 

而一次次的真實表達,能讓我們熟能生巧地篤信:

 

即使沒有讓別人有好的體驗,我也是好的;

即使我不用戴上討人喜歡的社交面具,我的存在也是有價值的。

 

03

如何

在關係中恰當真實?

 

那麼,我們在關係中真實表達自己,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呢?

 

首先,增強內聚性自我,時而從當下的社交環境跳出來。

 

客觀的觀察評估自己、向自己提問。

 

“你現在給自己找理由,其實就是給自己戴上一個面具,這樣的關係是你想要的嗎?”

“你現在是想成全別人,忽略自己嗎?你確定別人希望你這樣做?”

 

這些觀察和答案,都指向一個越來越清晰的自我認識。

 

同時,換位思考:

 

如果我是她,聽到有人這樣對我說話,我會很受傷嗎?

如果我聽到有人真實地表達自己,我能接受嗎?

我會依然覺得自己是好的嗎?

 

問題本身其實就是答案。

 

通過探索自己的感受,客觀審視情況,我們會越來越有底氣去表達真實。

 

然後,先成為好的自己,再去成為好的朋友。

 

當我們的真實自我核心,還是一顆脆弱的樹苗時,我們很難放心地與別人交往。

 

時不時,就會感到不安、脆弱、自卑、焦慮;

 

時不時,就會想要戴上社交面具、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除非,我們已經有所成長,根基穩固、樹乾結實,才能沒有心理負擔地表達真實的自己。

 

哪怕關係有張力、衝突,對自己的看法也不會動搖。

 

因此,我們需要在關係中多獲取積極、有益的部分;減少內耗、負擔的部分,這些部分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成為自己。

 

而當我們的真實自我內核清晰、穩固,自然也會創造比較好的關係。

 

最後,掌握一種不含攻擊性的表達方式。

 

比如,說清楚自己的感受:“我現在心情不太好。”

或者,表達清楚自己的意願:“我現在不想出門,明天可能會想。”

 

如果對方真的想要與你建立一段真實穩固的關係,這樣的表達法,就是一張名片,你向TA真誠介紹了你自己;

 

如果對方覺得你說話不留餘地,選擇離開。

 

那麼,可能ta和你不那麼契合,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我們,這也很正常。

 

寫在最後

 

真實的表達自己,展現的是一個人直面生活的高認知、高勇氣。

 

就像小說《夏摩山谷》中寫的:

 

各種心聲,如同小河,最終都要匯聚到“真實自我內核”的海洋裡,滋養牠使它更加浩渺豐盛。

匯聚的價值,不是為了讓我們越來越圓滑,而是為了讓真實自我核心越來越穩固,在關係中真正感到快樂。

 

所以,試著用真實的態度,去表達心聲吧!

 

你會發現:這帶給你全新的關係體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