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高認知的窮人

不要做高認知的窮人
value101 2024-05-02 檢舉

停止內耗,知行合一。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人:

無論是歷史、人文、國際關係,還是經濟學、心理學、金融學,他們都有所涉獵;

 

任何話題都能侃侃而談,還能總結出讓大家頻頻點頭的結論;

各行各業也是無所不通,張口就是未來3到5年的發展趨勢。

這些人的知識儲備,似乎總比身邊人高出一大截,可了解之後,卻發現他們乏善可陳。

滿腦子都是“知識”,口袋卻空空如也。

那些嘴上“什麼都知道”的人,其實只是掉進了“高認知陷阱”的窮人。

 

高認知的窮人,往往有以下幾種類型。

 

01

內耗型

曾在雜誌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

 

一群人在沙漠中迷路後,經過長途跋涉,終於看到一處綠洲。

可當人們湊近看時,發現是海市蜃樓。

同樣情景發生兩次後,所有人開始糾結:是否需要奔赴下一個綠洲。

只有一位輕度弱智患者,但凡看到綠洲就會興奮地衝上前去。

 

人們嘲笑他連海市蜃樓都不知道,白白浪費力氣。

最終,輕度弱智患者穿越許多個蜃樓後,成功抵達真實的綠洲。

自認比他聰明的人們,則在反复糾結中喪失前行的勇氣,永遠被留在沙漠之中。

羅振宇在《羅輯思維》中提到:

 

“相比未知的東西,已知的東西更容易消耗我們,因為那會讓我們猶豫不決,進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

通向羅馬的是腳下的道路,而非聽過的道理。

 

一個人總是思前想後,即使“認知”再高,最終也是一無所獲。

1821年,法國科學家阿拉果帶領學生菲涅爾,通過偏振實驗證明光是橫波。

阿拉果在光學領域深耕多年,看過大量學術專著,知道學界主流是將光視為粒子。

他擔心自己的成果太具顛覆性,萬一存在紕漏,他將永遠被科學界摒棄。

反倒是菲涅爾因為不了解學術圈內部的博弈,一心只想公開結果。

阿拉果重複做了幾次實驗,在確認結果沒有出錯後,仍然每天失眠。

即使最終同意菲涅爾發表論文,他還是在論文提交的前一天,要求撤掉自己的名字。

半個月後,“光是橫波而非粒子”的結論轟動學術界,更成為現代光學的基石。

菲涅爾一夜成名,而阿拉果作為他的老師,卻在懊悔中度過餘生。

在這世上,太多過得不如意的人並非認知不足。

而是知道得多,顧慮也多,不等生活出手,自己便已疲憊不堪。

認知,可以是向上的階梯,也可以是自縛的枷鎖。

停止精神內耗,才能站在認知之上,看見更遼遠的世界。

 

02

拖延型

我剛畢業那會兒,在一家老牌車企上班。

同年入職的小龔時常提醒我:

“傳統燃油車的份額將來肯定會越來越少,如果想保持競爭力,要么積累新能源相關的技能,要么發展一門副業。”

過去幾年,我不斷培養寫作能力,終於在車企大規模裁員前,轉行到新媒體領域。

前兩天偶遇小龔,我一邊感謝他當年的建議,一邊忍不住好奇:

他對行業前景的預判這麼精準,現在肯定也有不錯的發展。

誰知不問還好,一問才知道他還在原來的公司原地踏步。

雖然沒被裁掉,卻遭遇降薪,每個月還要為房貸頭疼。

 

仔細想想,小龔正是“高認知窮人”的縮影:睡前設想各種可行的路,一覺醒來仍在走老路。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