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最厲害的父母,都懂得順著人性養孩子

我見過最厲害的父母,都懂得順著人性養孩子
value101 2024-04-27 檢舉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有次聽牧師演講。

 

起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準備捐款。

 

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

 

等到牧師結束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款時,馬克吐溫出於氣憤,不但沒捐錢,還拿走2元錢。

 

這種因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反抗的心理現象,稱為「超限效應」。

 

家庭教育中,「超限效應」屢見不鮮。

 

有位媽媽跟心理諮商師抱怨說:“我兒子太擰了,有些事不知道跟他說多少遍,他就是不改!我真懷疑他沒長腦子!”

 

心理諮商師請她和兒子交流時錄音,以便探討。

 

再次上課時,媽媽滿臉羞愧:

 

「我終於明白孩子為什麼跟我對著乾了,這幾天我管他基本上就是那幾句話,擱誰都煩。

 

我常年累月就為那幾件事訓他,現在想來他涵養真好,他只是不聽,從不跟我急。 」

 

親子教育中,我們順著「嘮叨」的本能訓練孩子時,會讓孩子從內疚到不耐煩,最後,「逼」孩子產生「我偏要這樣」的逆反心理。

 

要避開這個坑,我們或許可以這麼做:

 

(1)批評孩子要點到為止,即使是同樣的錯誤,也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

 

(2)教育孩子的話要溫和地說,細雨潤物,才能讓孩子更認同你。

 

(3)孩子稍有改善時,要看到孩子的進步點,讚美孩子的努力,孩子才會更配合。

 

說服孩子不在於次數多少,而在於說的巧妙:和風細雨地點到為止,給孩子“面子”,孩子才會回應合作的“裡子”。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曾有一個叫奧托·瓦拉赫的人,中學時選了文學之路。

 

一學期後,老師評論:“很用功,但過分拘泥,絕不會在文學上發揮出才能。”

 

無奈,瓦拉赫改學油畫,藝術老師的評論更難聽了:“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當大多數人認為他成才無望時,化學老師卻看中他做事一絲不苟的特質,鼓勵他學化學。

 

最終,瓦拉赫成了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瓦拉赫效應」──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點,揚長避短才更可能實現人生增值。

 

前段時間,一位遼寧男孩成為新聞焦點。

 

讀國中的他,學習一會兒就能睡著,學習於他彷彿是催眠曲。

 

擔心他考不上高中,爸爸便帶他到悶熱的工作工作,以此激勵他努力學習。

 

誰知,孩子卻如魚得水:複雜的儀器,一教就會;調試各種儀器,游刃有餘。

 

見此,媽媽逐漸釋然:“學習並不是適合每個孩子的路。孩子有一技傍身,未來必會有所作為。”

 

正如一句話所說:“孩子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強點和弱點,一旦找到最佳點,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潛能。

 

若逼著孩子經營自己的短板,孩子只會在痛苦中一事無成。

 

英明的父母,會給孩子創造寬容的環境,允許孩子“試錯”,並在探索中挖掘孩子的閃光點,引導孩子利用自己的優勢,將人生之路越走越順。

 

 

教育家愛爾維曾說:“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其實,沒有不成才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順應人性的親子教育,就像優美探戈舞:

 

你進我退,你退我進,根據對方的腳步、節奏調整自己的步伐,如此,雙方在合拍的旋律中,才能舞出精彩流暢的魅力。

 

聰慧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天性,使用適當的教育方式,照顧好孩子的靈性。

 

願所有的父母巧藉心理效應的槓桿,輕鬆幫助孩子彈射到人生最高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